近日,記者從寶雞市文物旅游局獲悉,九成宮和北首嶺兩處遺址保護規劃近日獲省政府審議通過,寶雞將首次開展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實施。
規劃將分三期實施
據介紹,省政府在第二十次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寶雞市《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和《北首嶺遺址保護規劃》,兩處規劃分別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和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協調保護與建設發展為目的,確定了保護的原則、內容和重點,規定了保護范圍,提出了保護措施和利用項目,對寶雞市文物保護工作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依據。兩處遺址的規劃都將分三期實施,2030年完成總體規劃。
規劃投資總計近8億
北首嶺遺址保護包括護坡治理、墓葬和房屋遺址的陳列性擴建、新石器時期博物館建設等內容,規劃投資約一億九千萬元。九成宮遺址保護包括建設遺址博物館、恢復大型建筑、遺址公園建設等內容,規劃投資6億元左右。規劃的頒布實施能夠為遺址保護爭取國家、省、市的文物保護資金。
規劃已獲國家文物局批準
規劃獲批后,寶雞市文物旅游局將委托陜西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著手制定詳細規劃,由北首嶺遺址博物館和麟游縣文物局承擔具體遺址保護工程的實施。北首嶺遺址是一處仰韶文化聚落遺址,第一步是對東崖進行搶救性文物保護,東崖位于遺址東部邊沿,常年遭受雨水沖刷,破壞嚴重,亟待加固綜合治理。九成宮遺址先期將著手遺址博物館和37號大殿兩部分的保護展示工作。
北首嶺和九成宮兩處大遺址保護規劃分別在2011年6月和2013年1月通過國家文物局批準,此次同時獲省政府審議通過,將同步開展遺址保護工程。
兩處遺址的文化歷史價值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位于麟游縣,始建于隋開皇十三年(593年),初名“仁壽宮”,唐貞觀五年(631年)經修復擴建后改稱為“九成宮”。現存遺址分布面積約42.4萬平方米,遺址內現存宮城、城墻、夯筑宮殿臺基、闕門基址、石砌水井、唐“九成宮醴泉銘”碑及“萬年宮銘”碑等遺跡。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被稱為“離宮之冠”,一度成為隋、唐政治、文化、軍事、外交中心。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隋唐時期皇家宮苑的形制、規劃、建筑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57年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首嶺遺址位于金臺區金陵河西岸的臺地上,是我國黃河中游地區一處保存比較完好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距今約7100~5600年。遺址分布面積約3.3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基本上可分為上、中、下三層,分別代表仰韶文化的晚、中、早三個連續發展時期,遺址內發現了年代比半坡類型更早的文化遺存,為研究華夏文明演進的過程提供了不可取代的重要資料。1992年北首嶺遺址被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