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島鐵路工地驚現東漢末年古墓群
1座為東漢末期的墓葬,4座為魏晉時期墓葬
具有重要歷史價值,鐵路建設為搶救性發掘讓路
5月24日起,考古工作者對位于長興島臨港工業區西礓坡鐵路項目施工現場的一處墓葬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截至昨日,該地共出土了5座墓室,其中1座為東漢末期的墓葬,其余為稍晚的魏晉時期墓葬,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感謝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因為他們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才使得這里的文物得到搶救性發掘。”昨日,大連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韓建宏所長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A發現
鐵路工地下掩埋千年古墓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各項基本配套項目建設正在緊張進行,長興島至瓦房店的鐵路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工程。幾個月前,大連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任務,對該鐵路施工項目進行地下文物調查和勘測。經過調查,考古工作者初步斷定這里存在5座墓室。
昨日上午,記者趕到現場時,考古工作者們正在對一座墓室進行最后的發掘。這是一座石板墓,墓室呈正方形,但已部分損壞,殘存高度約1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墓室打開時,內部填充著坍塌的石板和灰黑色的土,里面有兩具尸骨,頭部向北,斷定為夫妻合葬墓。
“快來看。”10時32分,不遠處另一座石板墓的發掘現場,一聲驚呼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臨時抽調來此參與發掘的中鐵二十三局工人孟祥臣發現了一大塊人骨,長近20厘米。雖然只是一段人骨的殘骸,但骨徑較粗,在近幾天發現的尸骨中還是較大的一塊。經過專家們的討論,考古隊長張翠敏給出結論,這應該是一塊成年男性的大腿骨,這座石板墓的年代為魏晉時期。B考察
“工”字型墓磚工藝精湛5座墓室中,面積最大的一座是典型的磚墓。這座墓的墓底面積近10平方米,墓門寬0.87米,墓壁寬0.36米。墓墻的砌法為三橫一豎式,墓底鋪磚,砌法為“工”字型,鋪砌規整簡潔,工藝精湛。墓室內還有部分隨葬物品,包括白陶甕、灰陶罐、陶灶、陶盆等,在墓室的東南角,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兩塊羊腿骨。專家們初步斷定,這是一座東漢末期的墓葬,距今約為1800年。遺憾的是,經過上千年的歷史沉淀,墓地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墓室內的尸骨損毀嚴重。留給后人的,只有斑駁的青磚和殘缺的隨葬品,讓人遙想先人們1800年前的生活狀態。C居民
這片地挖出過不少東西在發掘現場,除了考古專家和參與發掘的工人,還有在這里土生土長的居民。雖然已經遷離,但他們對神秘的考古工作充滿了好奇。54歲的于永會,是蚊子咀村的前任村長,他告訴記者:“從我記事兒起,這里就是一大片墓地。幾十年來,這片地挖出過不少東西。‘文革’時期修梯田,就挖出過很多青磚、骨頭、瓦片什么的,但誰也沒當回事兒,沒想到這里還有上千年的古墓!” 專家推斷
當時百姓
生活并不富裕
作為長江以北最大的海島,長興島的歷史久遠。遠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商、周時期,這里的生產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根據史料記載,漢高祖12年,西漢王朝在幽州遼東郡設置汶縣,長興島屬汶縣轄治。不過,那個時代戰火不斷,長興島地區的社會經濟并不發達。
考古專家王成宇告訴記者,漢代出土文物多以陶器為主,對漢代的大連居民來說,各種陶器是每天生活的主要用具。漢代流行厚葬的習俗,親人死亡時,一定會選擇最好的地方,陪葬的東西根據家庭經濟狀況來定,因此目前墓地出土的文物基本上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當時這里居住的大部分是漁民和從事耕作的農民,從發掘的情況來看,幾座墓內幾乎沒有隨葬品,說明當時這里的老百姓生活得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比較窮。”
據介紹,在長興島,目前已發現的墓葬群共有3處,除了西礓坡,另外一處墓葬群的發掘工作也在進行中。文物考古研究所韓建宏所長表示,這些墓葬群的發掘,對于了解和研究長興島地區漢末到魏晉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人們生活狀況和喪葬習俗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長興島鐵路工地驚現東漢末年古墓群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