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海縣長山大橋年底前順利合龍
2013,長山大橋項目迎來了最為關鍵的一年,為了確保年底前大橋順利合龍,中鐵大橋局全體施工人員克服天氣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取得了一個個階段性勝利:春節期間,80余名大橋人放棄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機會,裹著棉大衣在大海的中間,在海面30米以上的大橋工地上埋頭苦干,堅守陣地,把移動模架平安順利的轉場到南岸,為年后的生產迅速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而進入六七月份,在主橋各作業面混凝土澆筑的關鍵時期,施工人員加大三個作業面齊頭并進,晝夜施工,順利完成既定任務……11月19日,伴隨“正式合龍”指令的下達,東北地區第一座真正意義的跨海大橋建設項目——長海縣長山大橋工程順利合龍,實現全橋貫通,標志著該建設工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大橋順利合龍目前正在路基施工
在大
小長山島居民熱切期盼下,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今年11月19日長山大橋終于合龍。站在
大長山島金蟾港遠眺,已經貫通的長山大橋如同一條蛟龍穩健地橫跨兩岸。盡管大橋主體工程已經順利合龍,但中鐵大橋局的施工人員仍然沒有松懈,他們正在抓緊時間進行橋梁附屬以及南岸路基工程建設,為明年通車做好前期準備。
看到大橋已經合龍,最高興的莫過于大小長山島的居民了。小長山島居民李大爺告訴記者,過去兩島通行靠擺渡船,每天早上7點30分到下午4點30分通航,半小時一趟,如果遇到刮風、下雨、下雪、大霧等天氣,船就停航,一般7級風以上就不開船了。所以遇到這樣的特殊天氣,小長山島居民就只能被困島上,“最要命的就是看病。”李大爺說,島上要是有居民得了急病,就需要立即趕船到大長山島,可是遇到天氣不好,就只能托熟悉人用帆船、小木船過海,“那是為了救命而冒著生命危險。”而如果真有危重病人,還有可能求助直升機。
而明年大橋通車后,從小長山島到大長山島只需要2分多鐘時間。
工程創造兩項國內之最
據了解,長山大橋是東北地區第一座真正意義的跨海大橋。由于其地處長山東水道,水深流急,地質和氣候條件復雜。大橋水上施工規模大,受強腐蝕海水和北方冬季影響,對橋梁結構耐腐蝕和抗凍融要求比較高。受潮汐、大霧、大風、嚴寒等影響,全年有效工期僅200余天。加之主橋結構設計復雜,全橋均為現澆混凝土施工工藝,在模板制作安裝、鋼筋加工、海上混凝土澆注及施工組織等方面,難度非常大。另外,項目自開工以來跨越了3個冬季,即約有9個月的施工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無形中增加了施工難度。
據悉,該工程創造了兩項國內之最:主橋主跨260米創造了國內同類型橋梁最大跨徑紀錄;引橋50米連續箱梁采用移動模架施工,每孔梁重約2400噸,創造國內同跨徑移動模架施工紀錄。大橋建成后,將為今后在北方深海區進行大型橋梁設計、施工提供寶貴的參考經驗和數據。
近5萬居民受惠跨海大橋
對于大小長山島居民而言,跨海大橋更將兩座姊妹島連在一起,目前,小長山島居民人口大約為1.2萬,大長山島3萬余人,“長山大橋建成后,將實現大長山和小長山這兩個鄉(鎮)級大島的連接貫通,使長山群島全境一半以上陸域和70%人口得以整合集中。”長海縣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不僅對旅游產業鏈條的延伸、空間的拓展和市場的形成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作為縣委、政府駐地的大長山島,其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功能還可直接伸展到小長山島,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服務集約,極大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還將有效解決制約
長海縣旅游產業發展的土地、淡水、電力等瓶頸問題,建成之后,長山大橋還將成為長山群島旅游的又一重要景觀。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長山群島以“海洋生態經濟區”的功能定位列入遼寧沿海29個重點發展和支持區域之一,市委、市政府在《大連長山群島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將長山群島規劃建設成為中國首個群島型國際旅游度假區和世界知名的旅游勝地的發展目標。因此,長山大橋的建設對加快推進海島開發建設,大力促進長海縣海洋漁業和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努力構筑長山群島國際旅游度假區及鞏固國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長山大橋是省、市重點交通工程項目,是東北地區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也是長山群島中的第一座連島大橋。大橋項目全長3.45公里,按照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設計,建設特大橋一座1.79公里,其中,主橋長540米,跨徑組合是140米+260米+140米。為目前國內最大跨度的預應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橋。引橋長1250米為現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主通航孔可滿足1000噸級船舶雙向通航。項目估算總投資5.79億元。工程于2010年10月26日開工建設。2013年底實現主橋合龍,完成主體工程,2014年6月建成通車。
——長海縣長山大橋年底前順利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