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折騰”的育苗能人——記大連長海振祿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振祿
在海珍品育苗界,提起大連長海振祿水產有限公司,長山群島無人不曉,大連各地也是名聲顯赫。這不僅僅是因為這家公司繁育的苗種質量高,更是由于公司老總魏振祿是個不太“安分守己”的人,老愛“折騰”,而且還“折騰”得有聲有色,在海珍品育苗行業里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今年46歲的魏振祿是個地道的漁家漢子。早在1981年,高中畢業的他回到家鄉長海縣海洋島后,被分配到鄉修船廠工作。當時高中畢業生在島上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鄉里隨后安排他到海珍品育苗場當技術員。
在海島,人們都知道,海珍品育苗可不是個容易活兒。盡管海島人天天跟大海打交道,可是擺弄起育苗來,那真是“一頭霧水”。人們都說:“寧許地上一頭豬,不許海里一條魚”,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海上行業,特別是育苗業的高風險性和不可預測性。對于魏振祿來說,育苗更是個新鮮課題。用他的話來說,當時他是“兩眼一抹黑,腦子空蕩蕩,心里沒底數”。
也許是海邊長大的緣故,魏振祿有著海一般不屈的性格。“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他拿出了“拼命三郎”的架勢,一頭鉆進海珍品育苗這片新領域里,如饑似渴地學習基礎知識,探索著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奧妙。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對育苗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虛心求教,做好筆記,關鍵的技術流程和技術參數都一一背下來,記在腦海里。日常他更是省吃儉用,把有限的工資大部分用于購買各種科技書籍,自費訂閱了多種水產科技雜志,以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了掌握育苗技術的第一手材料,魏振祿經常整天呆在車間里,吃住在場里。連續五六個春節沒回家過年,兩個月未離車間一步, 60多個小時沒合眼……這都是魏振祿創造的一系列令人咋舌的“紀錄”。僅僅兩年多時間,他不僅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基礎,還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多篇論文在上級專業刊物上發表。場領導看他是個“可塑之才”,特意選派他到中科院青島海洋大學學習深造。這對困于海島孤獨求學的魏振祿來說,實乃“天賜良機”。很快,他就成了學校里有名的“學習狂”。當時教材缺乏,只有老師手里一本書,魏振祿就白天上課時認真做好筆記,課后從老師手里軟磨硬泡借來教材,晚上利用空閑時間拼命抄書,幾天下來就把厚厚的教材全部抄下。學業結束后,班上的學員紛紛上街購物,買些當地特產帶回,唯有魏振祿跑到書店,買了一大堆有關水產養殖和育苗技術方面的書籍,裝了滿滿一大帆布袋。在煙臺乘船買票時,他才發現,因為買書,他兜里的錢已所剩無幾,只能勉強買一張到大連的散席票。到了船上,他干脆在甲板上找了個不被注意的犄角旮旯,把書全部倒出來,騰出帆布袋鋪在身下,身上蓋著書,頭下枕著書,手里拿著書,聚精會神地看起來。困了,就合上書瞇一會兒;渴了,喝一口自帶的涼水;餓了,啃一塊干糧充饑。盡管他躲在角落處,可是他這些奇怪的舉動,還是引來了船上不少人狐疑的目光,連乘警都過來盤問。得知實際情況后,乘警對這個如此好學的人不由肅然起敬。
“傷心總是難免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魏振祿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沉甸甸的收獲。他的育苗技術提高很快,不僅熟練掌握了蝦夷扇貝、櫛孔扇貝這些長海縣主打養殖品種的育苗技術,而且出苗率相當高,成為海島育苗行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并很快被提拔為專門負責育苗生產的副場長。
剛剛“入了門”,魏振祿就不滿足于傳統的育苗方法和技術。在他看來,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只會使育苗的路越走越窄。而只有不斷創新、勇于探索,在海珍品苗種繁育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保持自身的發展優勢,增強苗種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早在1996年,由魏振祿牽頭,海洋鄉在大連地區率先搞起了櫛孔扇貝三倍體育苗試驗,培育抗病力更強的健康“新一代”。他和身邊的技術人員起早貪黑,反復試驗。在歷經多次失敗之后,櫛孔扇貝三倍體育苗技術終于獲得成功。為此,縣里還特意到海洋島召開現場會,大面積推廣這一新品種。魏振祿的這一創新舉動令許多人為之側目。
1998年,海洋鄉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權制度改革,魏振祿所在的育苗場也在改制之列。當時魏振祿就以租賃的形式,接管了這個其實已經負債的場子。到2003年,企業再次進行改制,魏振祿盤下了育苗場的全部資產,組建成私營企業——大連長海振祿水產有限公司,自己也搖身一變,成了育苗場的私人老板。
按說當上了“老板”,育苗場也成了“自家財產”,魏振祿該穩穩當當地經營吧?可是他根本就不是個“安分人”,還在繼續“折騰”——不斷地尋找新的項目,不斷地嘗試新的品種,不斷地突破自己。“我就是要讓振祿育苗場成為獨一無二的海珍品苗種基地。”愛折騰的魏振祿有個很大的夢想。
可是剛剛經歷過改制的企業卻面臨著重重困難,不僅資金奇缺,人才流失,更難的是公司職工的心氣兒。本來公司改制讓這些工人感覺“端上了人家的泥飯碗”,能老老實實端住就行了,現在還要再“折騰”?!一旦失敗了,連公司都賠進去,我們上哪吃飯去?一些親戚也勸他:“現在場子是自己的,別瞎折騰了,可不能把這點家底全賠進去啊!”
魏振祿頂著巨大壓力,新啟動了幾個育苗實驗項目。可是,對于風險極大的育苗行業來說,“傷心總是難免的”。當時進行扇貝育苗試驗,由于水溫、技術等原因,苗種幾天內就死掉了80%,一籠籠的扇貝苗種轉眼間變成了空殼,損失300多萬元。2006年,公司進行羊棲菜繁育試驗時,由于所在海區遭受不明海流襲擊,正在試驗中的苗種全被沖走,連試驗的物資也沉入大海,又損失了70萬元。這下,所有的壓力和指責都沖著魏振祿鋪天蓋地而來。下步該怎么辦?是循規蹈矩,還是繼續創新?反復權衡之后,魏振祿咬咬牙:“探索新技術,培育新品種,這條道不能停下來,現在放棄就意味著功虧一簣!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跟在人家身后搞生產,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公司就永無出頭之日,最終被市場所淘汰。”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魏振祿堅持公司的創新思路不變、科技投入不減、工人的工資待遇不降,在育苗創新的道路上頑強地“折騰”到底。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在魏振祿的堅持下,公司里正在進行的幾個新品種的繁育試驗得以繼續下去,并先后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這其中,櫛孔紅貝的繁育成功,不僅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令苦苦探索創新的魏振祿精神為之大振。
在長海縣,櫛孔扇貝是一個很普通的“大路”產品。盡管這個品種的單位產值并不高,不過,由于它的養殖成本較低,養成技術要求又不高,環境適應性較強,廣大養殖戶對它還是頗有感情。從2005年起,魏振祿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對這一傳統品種進行改良。為了保證繁育成功,魏振祿精益求精,對育種的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為了獲得最優質的育種親本,魏振祿發動公司員工,花費整整三天時間,對種貝進行精挑細選,最后從公司20多萬枚扇貝中遴選出不到2000枚作為種貝,篩掉的比例高達99%,真是“百里挑一”。歷經三年,改良后的復壯型櫛孔貝,即櫛孔紅貝育苗獲得圓滿成功。這一新品種和傳統的櫛孔貝相比,不僅殼體個頭大,殼色鮮艷漂亮,而且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產品投放市場后,市場價格每公斤6元多,比老品種翻了兩番。今年,僅這個新品苗種就創產值600萬元,相當于公司去年所有品種的產值。長海縣最大的漁業龍頭企業——獐子島漁業集團聞訊后,不僅大量收購櫛孔紅貝苗種,而且與振祿公司一次性簽訂了五年的訂單,承諾公司育出的苗種,有多少收購多少!按照獐子島漁業集團生產負責人的話說:“魏振祿這個公司技術力量強,育出的苗種質量好,與他們合作,我們完全放心!”
“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為了增加長海縣養殖業的品種儲備,魏振祿又與青島農業大學合作,開始了加拿大巨扇貝的引進繁育工作。
加拿大巨扇貝又叫大西洋深海扇貝,原產于美國和加拿大北大西洋沿岸。和國內普通的扇貝相比,巨扇貝可算大塊頭了。它的“個子”能有25厘米高,差不多是普通扇貝的5倍;“體重”一只最重能有一斤多,能頂十幾個普通扇貝。而且它的味道非常鮮美,在北美與波士頓龍蝦齊名,是當地有名的海珍品,售價相當可觀。
又是三年的不懈努力,魏振祿組織實施的加拿大巨扇貝引種、繁育和暫養項目獲得成功,并于近日先后通過省市專家現場驗收,即將在長海海域“安家落戶”。在眼下長海主打養殖品種蝦夷扇貝連年遭災的情況下,加拿大巨扇貝有望成為廣大養殖戶青睞的“新寵”,甚至可替代現有品種,成為長海未來的主導養殖產品。
不過,在成功面前,魏振祿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認為,在海珍品苗種繁育技術領域,不能簡單地用“成功”來定論,尤其對這些剛剛嶄露頭角的新品種來說,更需要有個“穩定性”的過程。科學地講,幾年內是看不出來的,它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誠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苗種繁育創新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愛折騰”老板的帶領下,大連長海振祿水產有限公司一步一個腳印,育苗生產形勢連年看好。2009年,公司實現產值1400萬元,比去年翻了一番多,成為長海縣乃至大連市建設現代海洋牧場可靠的“良種基地”。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