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購物收取兩次貨幣兌換費用
怎么跟我簽字的賬單不一樣呀,多收了60多美元?趙小姐是“旅游達人”,出境旅游偏好于網上預訂。春節前,趙小姐在一家有名的國際網站上預訂了泰國的酒店,共用信用卡支付了一筆金額為637.67美元的費用。回來后不久收到銀行信用卡對賬單,核對賬單發現,這筆交易的扣款金額為700.12美元。多收62.45美元,是原始簽單總額的9.8%。
無獨有偶,春節期間去美國旅游的滿女士也遇到相同問題。滿女士當時在美國一家商店刷卡消費了361美元,前幾天去銀行還款時發現需還款金額為377美元,憑空多出了16美元。“當時刷卡時我還跟商戶強調刷美元,打算回國后直接還美元。這16美元的費用到底是哪兒來的呢?”滿女士致電銀行信用卡客服電話要求調查。
巧合的是,這兩位持卡人所持信用卡均為某股份制銀行發行的visa和銀聯雙幣信用卡。記者昨天致電該銀行信用卡中心,該中 心相關人士解釋說,這是一種通過境外收單行將交易貨幣直接轉換為以持卡人本國貨幣結算的交易類型,區別于境外銀聯線路的信用卡交易。由于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根據外匯管理政策規定,該交易須記入持卡人美元賬戶。此外,這種交易類型為境外收單行單方面將境外交易轉換為人民幣交易,國際卡組織與發卡行均需以美元進行結算,因此持卡人實際結算金額會存在匯差并會產生相應的貨幣轉換費。
也就是說,趙小姐和滿女士刷卡美元結算當時已經換算成人民幣了,回國還款時銀行又以人民幣兌換美元。一趟境外購物和住店,卻被商家和銀行收取了兩次貨幣兌換費用。
分明是一筆費用,為何會被收取兩次貨幣轉換費?一家商業銀行信用卡部總經理昨天告訴記者,這兩筆應該都是境外dcc(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交易,即“動態貨幣轉換”。這是國際卡組織為持卡人提供的一種服務,即持卡人可選擇商戶所在地的貨幣為支付幣種,也可選擇自己的賬單幣種作為交易的支付幣種。
在趙小姐案例中,網上預訂商戶認為客戶是中國的,卡片賬單幣種應為人民幣。在未事先告知客戶并取得客戶同意的情況下,將交易的支付貨幣轉換成人民幣,為客戶主動做了筆dcc。但銀行的境外交易賬單幣種其實是美元,人民幣經國際組織又折回了美元入賬,而最終入賬的美元金額大于原標價美元金額。
“動態貨幣轉換應該是2007年初從美國開始推廣,主要是國際卡組織為了平衡收單行、商戶和發卡行之間的利益。”不過該銀行信用卡部總經理也認為,由于貨幣轉換費用是由當地收單行和商戶自己來定,有的國家或是有些地方商家費率就相對比較高。比如芬蘭有商戶的貨幣轉換費率高達10%。此外,在發卡行收到賬單后,有的銀行還會再加上自己的利潤。
發卡行、收單行、國際卡組織以及商戶的利益最大化了,損壞的卻是消費者的利益。一次消費兩次貨幣轉換,都需要持卡人買單。
該銀行信用卡部總經理表示,根據國際規定,商戶必須事先詢問持卡人是按當地幣種結算還是按本國幣種結算,必須經持卡人同意后方可進行dcc交易。像滿女士在刷卡消費時提出了以美元結算,而商家可能依然為了自己的利益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據此規則,發卡行是可以為滿女士和趙小姐向收單行提出申述并挽回交易損失的。
就滿女士刷卡消費簽收單的金額是361美元,而收到的賬單卻是377美元這種情況,滿女士是有權拒付賬單的。一位銀行卡業內人士上午告訴記者,持美元人民幣雙幣卡在美國消費,本身是沒有任何貨幣轉換費用的,不管當時是商戶多收錢還是發卡行多收錢,滿女士絕對有權拒付。如果已經付賬,也可以通過發卡行追回多付的款項。
——境外購物收取兩次貨幣兌換費用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