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旅游交通:大連地鐵文化特色
鐘樓站內立柱唐三彩鑲嵌;永寧門站隨處可見回形紋、萬字紋、朱雀神獸;體育場站內有“馬球”和“蹴鞠”為主題的《盛世》墻;小寨站則是表現唐代仕女吹奏場景的《古韻新尚》……西安地鐵2號線的17座車站分別有17面主題文化墻,通過這個展現現代科技的時尚窗口,將千年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呈現,頗具“穿越”韻味。
在西安地鐵鐘樓站,一面以灰色大理石為基調,配以秦腔臉譜和魯迅先生“古調獨談”題字為底紋,配以《捉鵪鶉》、《五典坡》、《二進宮》、《三滴血》、《周仁回府》、《斬黃袍》6部色彩艷麗的秦腔經典曲目戲曲造型的大型文化墻《大秦腔》,吸引來往者駐足留影。在沈陽、成都,地鐵中隨處可見“祥云”、“九宮格”等蘊藏著古典風韻的文化標志,不經意間,文化符號已借助這個現代交通工具特殊載體浸潤人們的心靈。“看報紙才知道,這些站名是數十位書法家題寫的。不但非常大氣,而且很有文化氣息。”在沈陽地鐵青年大街站,市民陳辰告訴記者。
對于西安這樣的千年古都來說,如何避免現代城市發展對歷史文化的沖擊,是地鐵修建過程中面臨的大問題。“人說西安地下都是寶,拿著鏟子隨便找個地方挖一挖,就有可能挖出文物。盡管這種說法有些夸張,但在地鐵修過程中,注重對文化的保護是我們區別于其它城市的特殊難題。”地鐵指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西安地鐵2號線開建之前先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幾乎在任何一個地鐵工地,都能看見手持“洛陽鏟”的勘探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對規劃地鐵沿線及附近可能涉及的57處文化保護點做了詳細的資料。對于必須穿越的鐘樓、城墻等古建筑,選擇繞開等方式。“地鐵施工時,作業平臺全部沉到地表10米以下,避開古城地下5至7米的‘文化埋藏層’區域。”該負責人透露。盾構機在開挖地下隧道時,施工人員還給城門洞套上臨時的“鋼護拱”,有效加固城門洞,以分散施工帶來的震動和推力。據悉,西安地鐵2號線僅文物保護就投入資金2577萬元,達到了經濟與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雙贏目的。
在已經開通的地鐵站內,快餐式的文化同樣很受歡迎。沈陽《地鐵第一時間》、西安《地鐵新報》都是定期免費發放,市民乘坐地鐵時可以隨時取閱,看完之后可以放到報刊取閱處,以便其他人閱讀。沈陽地鐵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上7點多,地鐵站人剛多起來,《地鐵第一時間》幾乎在10分鐘內就會被取閱一空。
從大連地鐵指揮部了解到,大連地鐵文化特色也正在研討當中,初步設想在體育中心、醫療中心、會展中心等有特色的站點,參照沈陽、西安的做法設置一些與之相關的文化元素。
——大連旅游交通:大連地鐵文化特色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