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店蓮花區,感受著普蘭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
現代城市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是對區域特色文化傳承和發揚的過程。在經濟發展逐漸地從“路徑依賴”向“文化支撐”轉向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新語境下,文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被人們反復提及和探討。全面、系統、深入地考究文化與城市二者之間的關聯,已成為一個必然的熱點。
特色的地域歷史往往孕育了特色的地域文化,追溯于斯,有太多的文本課件呈現在前。或許,在許多大連市民的眼中,1992年才撤縣(新金縣)建市的普蘭店市是個年輕的城市,其實不然,早在漢代,這里就已經有著“既庶且富,娛樂無疆”的都市繁華。走訪于此,感悟,在最初的驚嘆之余持續發酵著。
如果說,“先有貔子窩,后有青泥洼”還僅僅局限于口耳相傳,那么馬蹄金的出土則從事實上佐證了普蘭店市這塊土地厚重的歷史。
兩塊馬蹄金靜靜地躺在旅順博物館里,成為鎮館之寶,在無聲中向人們傳遞出2000年前的種種信息。當年的寶藏挖掘已由轟動歸為平靜,但由馬蹄金而引發的故事,卻依然如新。
根據史料記載,馬蹄金是西漢時期稱量貨幣。金質,一般重250克左右,相當于漢代的一斤。正面為橢圓形,背面中空,形如馬蹄。一般是用于帝王賞賜、饋贈的上幣。《漢書·武帝記》中有“更黃金為麟趾裊蹄,以協瑞焉”的記載。明代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五金》中記載:“馬蹄金乃金最精者,二蹄一斤。”馬蹄金這種在漢代視為貴重禮物的特殊貨幣在普蘭店出土,充分說明了在古時這里是達官顯貴的居住地、朝廷要員顧及之要地。
更重要的是馬蹄金的出土,揭開了沓氏縣的真面目。離馬蹄金出土地西北處約1.5公里就是張店漢城遺址所在地。張店漢城分大小兩城,大城建于戰國后期,在漢代發展繁華起來,東漢末年,它在戰亂中變成了廢墟。遼金兩代在此駐軍時,又在大城遺址的廢墟上筑了一座小城,從而形成了張店城獨具一格的特色,即城內有城,城上筑城。從大城內出土的遺物,多為戰國和漢代時期的遺物,而小城內留存的遺物,則多為遼金時期。由此推定,大城始建于戰國后期,在遼金時又被沿用;小城則始建于遼金時期。出土于城址西部陳塋的秦代臨丞印作為官府之間傳遞公文信件的緘封印記,說明了張店漢城是縣治一級。因而城當始筑于戰國后期,為燕國遼東郡的一個縣治所在。而漢代又沿襲燕、秦的建制,因此推定張店漢城不但是漢遼東郡沓氏縣治所,而且是燕、秦遼東郡沓氏縣治所。在城內出土的千秋萬歲筒瓦作為西漢官府建筑的明顯標志,又一次證明了張店漢城的重要地位。
普蘭店市還有著“蓮城”的美譽。1959年北京火車站通車,參加儀式的毛澤東主席抽出一張代表通車的火車票,當他看到是從北京到普蘭店時,高興地說:“這不就是古蓮故鄉嗎?”
上世紀初,在普蘭店東郊鞍子河水庫附近兩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出土了一種硬如卵石、殼已炭化的古蓮子,中國、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科學家相繼對它進行研究實驗,測定古蓮子年代最久的達1288年,最短的年限也有400年歷史,它也是目前為止能夠確定年齡并發芽開花的最古老植物種子。可以想見,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元等時期,普蘭店市有如現在的江南水鄉,一片蓮花盛開、草長鶯飛之景。
歲月如歌,從原始社會末期的儉湯石棚到漢代治所張店漢城,從遼金時期的雙塔摩崖石刻到隋唐時期的巍霸山城,以及偽滿洲國與日占“關東州”時期的邊界古鎮城子坦鎮。普蘭店市的歷史旋律,從來都是優美如此。
“古老的黑土地喲,古蓮的家鄉,蘊藏著神奇的種子,蘊藏著美好的期望……”在普蘭店市夾河中心小學的一堂音樂課上,四十幾個孩子正引吭高歌,他們所吟唱的是源于遼南地區、具有千年歷史的家鄉曲藝文化——新金民歌。
說起“新金民歌”,也許人們并不陌生。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膾炙人口的《俺是公社的飼養員》,到第12屆“青歌賽”上殺入決賽的《今年梅花開》,再到熱播全國的《闖關東》片尾曲里的《搖籃曲》,都是“新金民歌”的優秀代表。
新金民歌的產生及特點的形成,是與普蘭店地區的地理位置、民族構成、歷史文化、民族風俗、方言用語等因素密不可分的。雖然作為普蘭店市的前身,新金縣是1945年才設的縣,但是新金民歌的歷史可追溯千年,它既有東北民歌火爆、熱烈、高亢、剛直,善于表現東北人豪爽氣質的特點,又具有山東民歌質樸、淳厚、詼諧、風趣等特點,特別是受到遼南影調戲的影響,還具有細致、曲折、婉轉的韻味,有著很強的表現力。
不僅新金民歌,普蘭店雙塔石雕刻技藝、普蘭店傳統手工布藝技藝、普蘭店秸桿(木棍)手工技藝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期都綻放著新魅力。截至2009年底,普蘭店市已建立了19個“非遺”名錄,其中已成功入選大連市級名錄10項、省級名錄4項。
鐘靈毓秀的蓮城,具有文化的多樣性和歷史的厚重感,是一座人文氣息濃厚的城市。在打造文化家園的行動中,普蘭店傾城而動,為歷史留下一個真實美好的片段,為城市留下一部生動精美的文化檔案。2008年4月28日,“蓮城故事”攝影大賽正式啟動,300余位攝影家奔走在蓮城的青山綠水間,感受著蓮城悠久的歷史文化,領略著淳樸的民俗風情,拍攝了兩萬余張照片。一個個美好的瞬間,定格出蓮城川野的神韻;一個個溫馨的片段,映襯出蓮城兒女獨享生活的愜意。
2008年5月26日至29日,鮑吉爾·原野、刁斗、鄧剛、馮秋子、荒原、何玉茹、孟繁華、馬秋芬、周立民、孫惠芬十大文壇大腕齊聚蓮城。張店漢城、安波、老帽山、皮口港、碧流河、巍霸山城……作家們在名勝古幽處探訪,在鄉野田園中采風,感受著普蘭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以獨特的視角,發掘蓮城文化,撰寫蓮城新篇。
2008年12月18日,在第二屆中國大連(安波)國際溫泉滑雪節開幕式當日,《蓮城故事·文化篇》正式出版發行。以讀圖時代的需求而言,以10個點為主題擴展延伸,深挖其歷史底蘊和文化記憶,《蓮城故事》可謂兼顧了藝術性和思想性。
蓮城故事攝影大賽、蓮城人講蓮城故事、蓮城頌歌夏季廣場晚會,打造蓮城文化長廊、征集“蓮城之歌”、開辟蓮城故事電視專欄、建設蓮城故事網站……蓮城故事的續集將更加精彩。
在今年全國第19個稅收宣傳月中,普蘭店市地稅局與國稅局在充分研究了文化與稅收宣傳的關系后,跳出以往稅收宣傳月的思維,以文化的方式解讀稅收與社會發展的內在關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稅收文化進鄉村”活動。與普蘭店市文聯一道,組織遼寧省作家協會、大連市作家協會等文化工作者,深入開展了稅收文化采風活動,并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古蓮——第19個稅收宣傳月專號》,內設《領導理念》、《稅務風采》、《稅苑文藝》、《書畫作品》等欄目,從不同側面挖掘稅收的文化內涵。
今年7月末,普蘭店市舉辦了首屆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在為期兩天的時間里,6位全國知名人士應邀來到蓮城,與當地社會各屆1800人共同分享傳統文化精髓,感悟人生價值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5000年悠久的歷史,是經過千百年來所認證和傳承的,對當今社會也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要把‘一堂經’變成‘日日行’,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從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次活動的策劃組織者如是說。
普蘭店市境內有著號稱“亞洲第一溫泉”的安波溫泉,發展到如今,大連安波溫泉旅游度假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溫泉旅游勝地。不僅如此,以溫泉為核心聚變,在方圓940平方公里區域內實現了區域資源優勢互補,關聯產業共融并進。而更大的驚喜在于——溫泉搭臺,文化唱戲。方圓940平方公里內,星臺鎮內具有1900多年歷史的巍霸山城、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清泉寺,雙塔鎮內具有1600多年歷史的摩崖石刻,安波境內上溯至新石器時期部落首領或奴隸主墳墓的儉湯大石棚,再加上樂甲滿族鄉獨特的滿族民俗,以及同益鄉境內有著“遼南小珠峰”贊譽的老帽山……這些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景點被串成了一個有機體,實現了共生發展。
今天,在“北方明珠·多彩大連”主題下,蓮城的文化篇章書寫正酣:《蓮城文化講壇》將讓每一個市民了解家鄉;大型評劇《共產黨員》將讓每一個市民感知情懷;“紅詩遼寧”將讓每一個市民愛我蓮城……
——普蘭店蓮花區,感受著普蘭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文化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