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獐子島漁業從事三年水產加工的工人吳敏回絕了一位老鄉讓其去另外一家水產企業的邀請,讓吳敏坦然留下的理由,除了去年獐子島漁業為他漲了300元的工資外,還有企業為他繳納的“五險一金”。“我曾經在6家水產企業工作過,這是唯一一家給員工上職業規劃課的企業,”吳敏說,幫助員工規劃職業生涯,即便是做一線員工也讓自己覺得工作很有意義,讓他想在這家企業扎根。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連、山東兩地的水產企業一線員工工資水平集中在每年2.5萬元左右。隨著今年兩大半島對一線用工的爭奪,這一薪金水平還將出現一定的上揚。但與此同時,更多企業開始在員工素質提升,改善其居住、餐飲及娛樂生活條件上多下氣力。由于在這些方面做了細節性的工作,春節后獐子島漁業的員工回歸率和穩定比例都位居行業前列。
兩大半島共同面臨水產業用工荒
位于大連莊河的一家水產品加工企業年前剛剛同日本一家公司簽訂了新的訂單,而眼下,最讓他們頭疼的,就是企業開工率嚴重不足。“目前還有近30%的一線工人沒有回來,估計這些人中,能有一半回來就很不錯了。”這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水產行業工作相對艱苦,而工資水平又不是很高,當地人在企業一線員工中的占比也就一半左右,而剩下的,多是來自丹東、岫巖等地的農民工,此前,也有不少工人來自山東。
大連、山東一直是我國水產品加工的重要基地。此前,甚至有相關數據顯示,全世界近30%的遠洋捕撈水產品在這兩大半島完成加工。而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10年之前,兩地的多數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都處于不完全開工、或者疲于開拓新市場的境地,因此彌漫在眾多行業內的用工荒現象對于多數水產企業來說,并不刺痛。然而,到了境況好轉之后的2011年,局面則完全改觀。經過了金融危機歷練,在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廣收訂單的兩地水產企業,在開足馬力全速前進的同時,首先遇到的,就是開年的用工荒。
“大約50%的產能不能完全釋放,當然也影響了公司的銷售和市場開拓等。”山東一家水產企業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在此局面下,各家企業彼此之間對一線工人的爭奪也日趨升級。而關鍵問題是,由于水產業從業環境相對較差,戶外作業的機會較多,其他行業對水產業從業人員的分流現象也很明顯。
記者了解到,在山東,目前不少水產企業的用工缺口甚至達到30%~50%,而在大連,缺工率也在8%~20%。水產養殖、水產加工等熟練工人最為緊缺。
不僅是提高工資
金融危機到現在,獐子島漁業管理層的工資沒漲,而是向一線員工重點傾斜。幾年來,一線員工工資每年平均上漲 5000元左右。目前,獐子島漁業一線員工平均工資在每年3.6-4萬元左右。而且,獐子島漁業為所有員工提供“五險一金”,讓很多在城市飄著的外來打工者,與城市居民有同樣的待遇。“但單純提高員工工資,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問題。”獐子島漁業董事長吳厚剛表示,目前,多數水產企業乃至加工型企業中,一線員工中80后、90后員工的比例逐年提高,這些新生代農民工自我發展意識強,對環境、待遇要求較高,這是企業必須直面的新問題。
記者了解到,在獐子島漁業的各大加工廠及采捕團隊中,企業為員工提供的各類福利正讓更多的員工感受到不同的關懷。每頓飯是兩葷一素的標準,魚、雞腿、紅燒肉等經常會出現在員工們的工作餐中;住宿方面,宿舍多數為四人間,而幾乎在每間宿舍里,企業都為員工配備了電視,有的加工廠甚至還為員工提供卡拉OK等。集團要求,要盡量讓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在此影響下,各類員工節、歌唱比賽、籃球賽等經常而多樣地出現在一線員工的日常生活中。同時,企業還為員工提供上網、閱覽室等,讓更多的員工能在業余時間中有事而為。
為員工提供成長空間
記者了解到,與老一代農民工賺錢養家的打工思維不同,新生代農民工現在思考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長空間。“他們不甘于將自己的職業生涯始終停留在簡單的體力勞動上,更多考慮企業會為自己提供怎樣的發展平臺。”獐子島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正因如此,企業在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獐子島漁業在企業內部為業務不同層級的一線員工提供了不同的培訓機制。這包括入職基本安全培訓、工作技能培訓、網絡大學等。剛剛入職的員工,可以通過基本培訓,了解基本的工作技能,并且,企業規定每個一線新員工入職,都會有一位有經驗的老員工引領。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企業對于員工的工作技能培訓也非常普遍。同時,獐子島漁業還經常組織勞動大比武,提升員工技能的同時,在比武中勝出的技術能手,還將負責給普通員工做技術培訓。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優秀的技術能手不但能夠發揮其技術優勢,同時,其自身的價值得以體現,大為增強了其自信心。而很多優秀的人才也借此走上領導崗位。據了解,目前獐子島漁業20多個分公司的一線部門經理中,80%都來自于普通的一線員工,而目前集團管理序列中也有不少來自一線崗位。
同時,企業還針對每位員工的特點為其提供能夠發揮其作用的崗位。多個生產基地每個月都會有員工被抽調到關鍵崗位,而企業一線員工中文字水平好的員工,也會被抽調做行政文職。
不僅如此,獐子島漁業還為員工們提供網絡大學免費學習機會。“不論是加工廠割貝丁的員工,還是漁船上負責捕撈的員工,只要他想學習,我們就會提供賬號,”獐子島漁業集團相關人士表示,網絡大學是獐子島漁業花費不菲購買的課程,包括商務禮儀、職業素質、企業管理等900多門課程,企業也能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素質比較好的員工,委以重任。
像家一樣的企業
今年春節之前,獐子島漁業的很多加工廠都為回家過年的員工開歡送會,回來的時候,企業又派人接站,這一切的一切,都讓長時間在外漂泊的農民工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企業,就是自己的家。
員工張興梅不幸患上病毒性腦膜炎,高昂的治療費用讓這個收入本就不高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到張興梅的實際困難之后,獐子島漁業集團在全公司上下發起捐款,在公司高管帶頭捐助下,全公司捐款30余萬元。同時,企業還積極尋求外資慈善機構的救助,市慈善總會也為其撥款5萬元。“盡管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企業為困難職工所做的這一切,都讓我們覺得特別溫暖,特別幸福。”張興梅周圍的同事們每每談起此事,心中都充滿了對企業家一樣的依戀。
“這是我從事記者工作以來,第一次親眼所見為了搶救一名普通員工的生命,一個企業竟付出了如此財力、物力和人力,最終將她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的真實事跡。獐子島漁業不僅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為我們媒體工作者樹立了榜樣。”威海市電視臺《直播威海》欄目主持人杏琨說。
裝備升級打造新型人力使用機制
除了在提高員工待遇、提升相關軟件配套外,獐子島漁業也在硬件方面通過裝備升級打造新型的人力使用機制。比如,播苗環節以往每條船上都裝滿了人,一般是40多人從早上六七點鐘幾乎不停歇地工作到下午五六點鐘。其中,這40多人需要不停地搬箱、不停地灑苗。而更新使用了機械播苗之后,船上人員縮減至十幾人,工作時間縮短至七八個小時不說,工作人員只需要負責一些管護工作就可以了。
不僅是播苗生產,目前,獐子島漁業在大網箱養鮑、特種潛水設備等方面,都走在行業前列。通過裝備升級,一方面企業可以降低人力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勞動效率,促進產業轉型。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