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展昨日在大連現代博物館開幕
大連現代博物館特請來《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展,于昨日下午開幕。
昨日下午2時,由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大連市財政局主辦,大連現代博物館承辦的《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展正式向大連市民開放。市領導袁克力、田樹軍應邀參加開幕式,200余名市民與學生成為第一批觀眾。
現代館宣教部主任谷振釋介紹說,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東西方交通要道的總稱,通常意義上是指以西漢國都長安為起點,橫跨歐亞大陸并最終延伸至地中海沿岸。絲綢之路對促進東西方的政治交往、經濟交流和文化交融都有重要作用。此次展覽匯集西北5省(自治區)22家文博單位的文物精品,是目前國內博物館舉辦的影響最廣、規模較大的文物精品展。此前,《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曾在杭州、沈陽等地進行過展覽。記者在展廳里看到,此次展覽分為“絲路萌芽”、“絲路開啟”、“絲路交通”、“絲路繁榮”、“絲路余暉”和“絲路佛道”6個部分,展示了245件(組)展品。其中包括各種精美絢麗的絲織、印染和毛織品;佛造像、佛教壁畫和敦煌寫經等,展品反映出絲路文明的豐富內涵。
據介紹,這些展品中,除個別展品為復制品外,絕大多數文物都為真品。其中,有144件文物是國家一級文物,更有不少文物此前都是被各地博物館封存起來的,此次大連市民能見到這些文物的“真容”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昨日下午,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此次展覽。講解員介紹說,舍利子是佛教的至寶,目前,中國只有3種:佛指舍利、佛牙舍利和佛骨舍利。此次展品中,1964年在甘肅省涇川縣大云寺遺址出土的大云寺五重舍利寶函,埋于唐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組金棺銀槨。金棺內琉璃中存放了14顆佛骨舍利。這組文物的全套容器共有內外五重之多,金棺座長7.1厘米,前檔和兩側正中嵌白色珍珠,銀槨重349.5克,充分表現出盛唐金銀細工的高度工藝技巧。
一件鎏金胡瓶吸引了大量觀眾。講解員表示,該展品是1983年在寧夏固原出土的,長頸、圓腹、高足,足下呈喇叭狀。鎏金胡瓶高37.5厘米,最大腹頸12.8厘米。最有特色的是,器腹部鏨雕有三對浮雕人像,均男女相對。根據圖案敘述判斷,其講述的是古希臘的神話,胡瓶的制作卻是波斯風格,而這一文物又在中國出土,因此,它成為了中外歷史文化交流的見證。
據了解,鎏金胡瓶不但在中國僅此一件,在世界現存的薩珊文物中亦屬罕見珍品。
為了配合這次展覽宣傳,大連現代博物館做好了充分準備,特意編印了“展覽簡介”、“展品圖錄”和“宣傳畫”,還在館內新設了兩個LED顯示屏,滾動播出相關信息。展覽期間,館內還將邀請國家博物館專家舉辦“絲綢之路”專題講座。為了能讓觀眾在參觀時,全面了解文物的背景,現代館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別進行兩場免費講解。
此次展覽免費開放,從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4時,團體(15人以上)必須提前預約,憑介紹信入館參觀。個人僅憑本人有效證件即可領取參觀券入館參觀。
——《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展昨日在大連現代博物館開幕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