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有軌電車已成為大連旅游移動的風景線
來到大連意外地發(fā)現大連這座繁華的都市里竟然跑著古香古色的有軌老電車!望著那“咣當當”地響著漸漸遠去的墨綠色老電車,我有點恍惚。只知道大連是個海濱城市,卻沒有想到這里還有這樣古老的電車。大連有軌電車穿行在現代都市中,與洶涌的車流形成一份鮮明的對比,讓人有種穿越時空與時光隧道的感覺。
一定要去坐坐這趟老電車!當時我就想。不知為什么,去坐老電車之前我有些激動,有點像小孩子即將得到心儀的玩具似地興奮。穿上夾克衫,登上旅游鞋,背上雙肩包,這身打扮不像是在逛都市,到像是去登山。一個旅行的人,一個用相機記錄生活的人,重要的是把視線投向你身邊的環(huán)境,而不能過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只有舒適了、心無旁鶩了,才能更加地舒展與隨心所欲。
有趣兒的是,去乘有軌電車的一路我先坐了鐵路式的新式有軌電車,非常的現代與豪華,而且相當平穩(wěn);之后轉了輛一般的公共汽車在市區(qū)中穿行,車況很不錯;最后,終于乘上了有軌老電車,我以一種異樣的心情登上了這有著百年歷史的老電車。不知道是過了上班的高峰,還是人們嫌慢坐老電車的人少,車上的人不太多,每人都有坐位又不顯得擁擠。我很喜歡這樣恰如其分的狀態(tài),如果城市里的公交車都是這樣的散淡自如,我會天天坐公交車出行的。
坐在老電車上我有點劉姥姥上大觀園的感覺,對什么都好奇,看哪兒都新鮮。那純木內置的車廂板、車座椅,那銅制的燈飾、扶手,還有車門拉手和車窗的插銷,都只在老電影里見過,但好像坐在里面的不是洋人,就是所謂的名流貴族。去香港上太平山頂時我是第一次坐與這相似的老車廂,但那是在香港啊。也曾聽說過長春至今還保留著一條有軌老電車,但沒有想到大連也有,而且還依然保持著如此的古香古色。
最喜歡的是電車司機的操作臺,應該是全銅的吧,那金光瓦亮的操作桿(這應該就是電車的方向盤吧)不知經過了多少雙手的撫摸,但它依然沒有半點褪色,卻是越磨礪越發(fā)亮。老電車上還掛著好多老圖片,這也是一個流動的展覽館,上面還有介紹,前言上寫道:
有軌電車與城市共同經歷了百年風雨洗禮,承載著大連的歷史文脈。2007年10月,具有70年歷史的3000型有軌電車經過改造,既保留了電車的古樸特征,又融入了公交的現代元素。我們希望通過銅鈴、汽笛以及老照片帶給您一個回憶,在都市繁華中感受原生態(tài)的生活品味和電車文化。
是的,有軌電車在大連的歷史,幾乎與這座浪漫之都的歷史一樣長。1899年,大連開埠建市。 1909年9月25日,大連市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開通,大連也成了國內第二個擁有城市公交運輸系統的城市。從首輛有軌電車“叮咣叮咣”地在大連街頭緩緩駛過,到現在整整100個年頭了。最初的電車分白和紅,白色電車專供外國人乘坐,中國人只能乘坐紅色低級的“勞工車”,后來人民當家作主電車成了百姓們最為喜歡與最日常用交通工具。大連有軌電車的發(fā)展也像它的行程一樣經歷過雨雪風霜,但無論怎么樣,百年間,大連人對有軌電車一直珍愛有加,所以才能讓這流動著的城市雕塑成功地保留到了今天。不能不說,這是大連的有識之士對這座城市、乃至我們國家有軌電車事業(yè)的貢獻。
有人說有軌電車是一種笨重落后的交通工具,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就載客能力而論,除地鐵外有軌電車讓幾乎所有的地面交通工具都甘拜下風。然而,有軌電車最大優(yōu)越性還在于它是“零排放”的節(jié)能環(huán)保交通工具,因為它是以電力來推動沒有任何廢氣廢水排放,對路面的損傷程度也很低。同時,有軌電車還有一個優(yōu)勢便是不會堵車,專用路軌就在路中央,其他機動車道在兩旁,互不影響。想起我九十年代初來哈爾濱時當時還有不少的“大辮子”(哈爾濱當時是無軌摩電),后來不知道怎么都消聲匿跡了。在這叫響生態(tài)與保護環(huán)境的今天,不知道有軌電車是否會讓人有所反思。
車廂車外。古典的木銅制,現代的玻璃幕;靜謐的竊竊私語,喧囂的霓虹都市。無形的對比,如此的反差。我安詳而坦然地坐在老電車的一隅,默默地感受著老古董老電車的車里車外。車內很安靜,人們進了這老車廂好像都會被一種氣氛感染,說話都是輕聲輕語的;也許是車廂坐位的獨特性,人們是相對而坐的,所以很多人不是把臉側向窗外,就是低垂著眼瞼靜默;偶爾響動大一點的便是手機的鈴聲,打電話者旁若無人的聲調會讓人意識到這已經是無法抹去的現代氣息。
對老車廂、古董的車飾好奇之后,我終于可以把目光放在了坐在車里的人們。我的對面是一個頭戴別致草編帽,身穿粉紅毛衣黑短裙,腳登黑色長靴的女孩兒,她一直轉著身子看著車窗外所以我沒有看清她的臉。但她給我的感覺好像來到了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大家閨秀時髦的出行應該是乘坐電車吧?而她身邊的那位大嬸卻提醒我走回了現在。我的思緒在這叮叮咣咣的車行中,從時光的隧道里穿越,一會幻化成一幅老電影、老街道的場面,一會又回到窗外那喧器的都市繁華。
坐在老電車里看窗外的風景,想想真是一件挺浪漫的事兒。車里的乘客千差萬別,但多數都是普通的百姓工薪階層,也有有點像“老板”的人,我很想對這樣的人投去贊賞的目光的,如果某人真的能從這城市古董中找到點感覺的話,我想這一定是個理性與感性兼而有之的人,這樣的人可能是真的富有。
像老火車一樣的電車窗子是向上拉的那種,為了安全,中間橫著圓筒銅質柵欄。從車里向外看去,窗外就是一幅流動著的三維動畫,時而現代高樓林立,時而歐式風情建筑,時而走到了老街老道。我是乘201路有軌電車由大連火車站向西行而去的,據說過了東關街,前面就是大連著名的“古老的1公里”。車漸漸駛進市場街時,看到路邊竟然還保留著老式的瓦房,有軌電車與路旁的民房距離只有2米多遠。電車駛到這里是緩慢行吮的,似乎是想讓人把老大連看個清楚。
很多城市的建設中,把代表著這個城市歷史的很多老建筑都拆掉了,以為換了新顏會讓城市更美,其不知一個城市的底蘊正是通過這些老建筑散發(fā)出來的。大連的大海與城市很美,但最讓我難忘的還是這有軌老電車,還有那“古老的1公里”。
站臺。等車與停車的時候我把目光停在了站臺。現代生活的速度加快了,但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等”。其實站臺上的等是一道風景線,站臺上看來來往往的人流車流,坐在車上的人們也會不由得地把目光投向一個又一個的站臺,想著有關站臺的故事。站臺上等待的人有的焦急,有的坦然,有的輕松,有的不太耐煩。這何又不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一個生動的瞬間呢。
大連的站臺有些別樣,現代的站臺,老式的電車,有時還同時停著新老電車。現代時尚的人群,停留在古老的車廂里,可能最前衛(wèi)的時尚,還是脫不了古樸與傳統的元素吧?是我太沉醉老電車的老時光了,總是喜歡把這站臺與車內的感覺來對比,仿佛一會是黑白片,一會是茶色片,一會又是彩色的;一會是站臺上時尚的人群,一會是車廂內幻化出的老故事,新舊與時空間的幻化與變換,我好像在逆行的時光隧道里來來往往地穿越多時。這樣的感覺有點憂傷,但很酣暢。
整整100年間,這個城市的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從未停歇。也許正是這條城市大道間橫臥了百年、經過一個世紀的滄桑巨變的軌道,與濤濤的大海遙相響應與奏鳴,才形成了大連獨有的浪漫氣質吧?!它似喃喃的低語,又似流淌的音符,連綴起往昔與今日;任憑周圍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繁榮似錦,它依然從容不迫,滿載滄桑之美,電車依舊向前,獨行而立,風度翩躚。
——大連有軌電車已成為大連旅游移動的風景線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