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萬人涌入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
造就旅游新奇跡,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在厚積薄發之中顯成效。
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人數最多的一天超過1萬人,當天營業收入190多萬元,旅游人數、營業收入均創歷史新高。“走旅游路、吃旅游飯、發旅游財”,正逐步成為阿爾山人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旅游產業的富民強企作用越來越明顯。
然而,坐擁區位優勢和豐富旅游資源的阿爾山旅游業,也曾有過“不溫不火”的尷尬。
如何開發利用好豐富的旅游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旅游優勢和經濟優勢?阿爾山人開始積極謀劃旅游突圍之路。在危機與壓力的“倒逼”之下,經過深入調研和仔細思索,他們高起點規劃了一幅旅游發展藍圖:以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將阿爾山旅游區建設成為國際
溫泉療養中心、國際會議論壇中心、國際冰雪運動中心、國家休閑度假中心、國際生態旅游中心、國家火山科教中心。
走進白狼鎮民俗村,村口的“放下斧頭當導游”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包村干部崔鵬告訴記者,2012年,阿爾山林業局實現全面停伐。如何讓“靠山吃山”的伐木工人放下斧頭?這成了當地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任務。
和許多林場職工一樣,今年36歲的譚燕住在林業局提供的一處院子里。足足有兩畝地大的院子里,新蓋了能容納80多人吃飯的家庭旅游飯館,還有一半的地方種了木耳。這種在無污染環境下生長的木耳,大半被游客買走。“游客吃完飯順道帶點土特產,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比上班強多了。”譚燕笑得很開心。
“無論資源稟賦還是發展實踐,都證明了一點:阿爾山最適合做、也能做大做好的,就是旅游業。以林為主、獨木支撐的年代已經成為歷史了!”阿爾山市委宣傳部部長王曉歡說。
——每天萬人涌入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