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足足,“空間X時間”
生命的全部意義,是一個不停地探索未知的旅程。我認為這個人生旅程,應該等于“空間×時間”。
自1522年,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了首次環球航行,人類可以探索的空間就此形成了。直到1969年,人類的空間才延伸到地球以外的月球。可惜,到了2014年,我們還未能穿梭時間。
這就是我認為當今旅游最大的局限性。走過半個地球,我們只能空對一大堆石頭A和石頭B:從非洲金字塔到美洲金字塔,因為沒有法老王和瑪雅土著的現身說法;走了10萬里,五大洲古今中外的石頭還不都長得那樣子?
如果像RPG(角色扮演游戲)一樣,可以喚出5000年世界的200個國家,2000多個古今民族的大帝、將軍、土著、航海家、國王、皇后……那不是就得到1000倍的旅游樂趣了嗎?
我出生于中國的一個盆地,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心。小時候上歷史課,就望著窗外一心以為鴻鵠將至。
當我真的有機會走過50個國家時,才發現問題來了——我是文史哲出身的人,也是出發前才會上網查一下Google map(谷歌地圖),目的地是什么位置。到了突尼斯為什么好像似曾相識?想了半天,想起三年前去過的土耳其某某城市,怎么和這兒一模一樣?怎么南美洲的印加人會在葡萄牙的貝倫海邊唱哀歌?為什么現在的世界分為東西方而不是南北方?
沒有做功課,旅游也會消化不良!看不懂就感到沉悶,望上去又差不多,去過什么地方醒來就忘了,旅游也成了苦差。
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每次旅游前我開始做詳細的資料搜集,為自己的雙足畫下空間旅游經線,加上這一條無形的緯線,努力織出一個真實立體的世界。這是個包含人文、歷史、地理、天文、經濟、科學、文學等,幾乎人類所有文化的世界。要生吞這一大堆人類文化的數十萬文字是沉悶易忘的,但每次只消化一個國家的有關知識,到了當地實地旅游,身歷其境,這種親身體驗比課堂上聽老師的說教更深入人心。當走了一半地球時,自己的人類史、世界觀就積累成型了。
本書足跡穿梭了十幾個國家,跨越當今熱門冷門的旅游點,包括古文明的埃及、波斯,到中世紀的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日本等,最后沿當年“航海大發現”的路線,介紹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南美、東南亞等,是今日某時某地某人的一個固定橫切面,并加上世界史及中國史的注腳,希望讀者能見“微”知著,喚醒內心的旅游樂趣。
每次收拾行李時,為你的足下千里之行,織上一條人類文明的經緯線吧!
——五千年足足,“空間X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