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旅游毀了中國游客的形象?并非如此,那是過去
“住便宜的酒店,在景點到此一游,整天忙于購物”,這是很多中國游客留在外國人腦海中的印象。原本購物只是旅游過程中的一項內容,但不少中國游客卻是有些本末倒置了,甚至買到最后還被貼上了“暴發戶”、“有錢沒品位”的標簽。
但是,伴隨出境游成為國人休閑方式的新常態,中國游客的出境購物也正在轉型。“有錢不任性。”這是記者在采訪幾位出境旅行社領隊時,他們對近幾年大連游客出境購物的一致感受。
土豪式消費轉向品牌內涵
“2010年,我帶了一個團到歐洲,那個團的購買力讓人瞠目結舌,一位團員同一款的名表就買了四塊,也不是幫人帶,更不是生活必需,就是覺得便宜,多買幾塊放家里。”
歐洲游領隊于女士告訴記者,當時真體會了什么叫“有錢就是任性”,買奢侈品就像買白菜一樣,經常一個團下來,奢侈品店有的款式就斷貨了。
“我和團員溝通過,他們并不是特別了解一些奢侈品牌的內涵,就是覺得大品牌有面子,而且國外買合適,買得越多,就能把吃住行成本攤薄。”但近兩年,于女士就明顯感覺到這種“土豪式”的消費基本看不到了。
于女士認為,這可能與國家打擊腐敗、反對浪費以及經濟發展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消費心態變化有關,“購買奢侈品是為了提升身份,但錯位、攀比式的奢侈品消費飽受詬病,一些大品牌成為濫俗的代表,一些不差錢的消費者,開始轉向對品牌的文化、格調的關注,尋找和自己身份、底蘊契合的品牌,奢侈品消費更理性、小眾,不再呈現一窩蜂式的特點。”
看到外國貨不再頭腦發熱
前些年出境游尚是新鮮事物,一大部分人都是首次出境旅游,面對國外琳瑯滿目的商品時會有些“非理性”,只要聽導游一說“這個東西別的地方沒有”之類的話,總免不了“慷慨解囊”。出境游領隊靖女士對記者說,她曾經帶一個團到英國時,導游介紹一款名品皮鞋僅在當地有售,團員每人都會購買幾雙,顧客基本都是中國游客,隊伍竟從柜臺排到了馬路上!
還有很多游客從眾心理很強,領隊王先生前幾年帶團到澳大利亞,會到一些賣袋鼠精、魚肝油等保健品店內,很多游客并不懂這些保健品是做什么的,但聽導游說好,看有人購買,便跟著搶購。但王先生今年再次去澳大利亞時,跟保健品店工作人員聊天時了解到,近年來,游客開始不再隨便亂買保健品,看到外國貨就“頭腦發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多位資深領隊認為,現在出境游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而且網上各種關于出境購物的帖子都很詳實,見多識廣的游客,不再隨大流,而將立足實際需要作為最大購物技巧。
日用品成為出境購物熱點
很多細心的消費者也會注意到,過去境外消費的熱點,多是國人如何一擲千金,而最近出境消費的報道熱點,則是搶購電飯煲、馬桶蓋等,記者了解到,雖然奢侈品仍占中國人海外消費的主要部分,但其他方面的消費明顯增加。像大連游客的購物眼光,開始從奢侈品轉移到日常生活用品等更多方面。
市民姜女士春節期間剛到
日本旅游歸來,臨行前她計劃要買一個虎牌的保溫杯,但每到一個超市都被告知已經被搶光了,最后她無奈只能回國之后通過代購購買。而姜女士的團員們,則大批量購買電飯煲、馬桶蓋、藥物、食品等日用用品,都是滿載而歸。還有大連現在非常火的
韓國購物游,也大多數是化妝品、時尚服飾,還有像高壓鍋這樣的日常用品為主。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這與旅游目的地的地緣特點、購物類型及年輕群體出境游數量增加等都有關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現在出境游消費多元、生活化。
——奢侈品旅游毀了中國游客的形象?并非如此,那是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