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新動態:導游怎么變成了“導購”
云南女導游陳春艷最近成了眾矢之的——一段她在旅游車上辱罵游客的視頻“五一”期間在網絡上流傳,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陳春艷及涉事旅行社為此付出了代價:國家旅游局吊銷了陳春艷的導游證,今后不得從事導游業務;對昆明風華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沒收違法所得,并處5萬元罰款,停業整頓6個月。
對于自己的遭遇,陳春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很委屈”。她說,當天所帶的團是一個“低價團”,只有游客多購物消費,自己才能拿到帶團的酬勞。在桂林市導游協會會長劉萌剛看來,這一事件折射出導游行業的無奈,表面來看,導游與游客的沖突是個別導游素質不高、強制購物所致,其根源則在于旅游業惡性競爭帶來的“不合理低價”。
無論是傳統旅行社還是途牛、攜程等OTA(在線旅游廠商),低價團一度成為推廣重點,“普吉島2199元起!放肆瘋!”“淚奔價18元起!放肆減!”之類的產品吸引了不少眼球。瘋狂低價的背后,旅游市場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壞,游客的利益也難以保證。
北京工商大學旅游與營銷系主任郭崇義表示,低價旅游產品是一種促銷手段,背后往往隱藏著諸多貓膩。某知名旅游網站前不久推出了特價秒殺活動,其中有一款“3999元美國9天7夜游”產品。盡管便宜,但只要仔細閱讀活動詳情,就會發現其中隱藏不少問題。頁面上注明“每個人限搶一個名額,如果一個人出行,需要支付高達兩三千元的單房差價。”這意味著,就算秒殺成功,若自己出行,還要支付高額的差價,與同檔次打折產品的價格差不多。
除了在“活動詳情”中做手腳,“不合理低價”旅游多是靠從游客消費分成中獲利。業內人士分析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低價旅游團的旅費有的連交通住宿費都不夠,旅行社就靠和景點、商場分成賺錢,這就是市面上常見的購物旅游,“惡導游”“強迫購物”基本出于此類。中國旅行社協會秘書長蔣齊康表示,在這種運營模式下,游客的旅游質量大打折扣,導游變成了“導購”,備受詬病,旅行社的形象受損,這無疑是一場多輸的“戰爭”。
與傳統旅行社不同,OTA企業推出的“不合理低價”旅游有了新的玩法。北京旅行社協會副會長鐘暉分析說,在這種模式下,“羊毛出在牛身上”,OTA的“填坑”費用不是用購物和另行付費項目的不正當利益,而是靠風投資本,意圖砸錢擴大規模。
利用風投資本實現低價,消費者享受到了福利,似乎是一件好事。在蔣齊康看來,某個消費者能從中獲益,但這種運營模式將沖擊現有的價格體系和市場秩序,消費者整體利益將受損。這種競爭只是通過粗放的低價競爭擴大市場占有率,不僅對創新商業模式無所裨益,還會擾亂旅游秩序,旅游產業的相關利益鏈條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長此以往,對于旅游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旅游業新動態:導游怎么變成了“導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