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為貴州山地旅游扶貧新路徑把脈問診
圍繞“多彩貴州風·山地公園省”的定位,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山地旅游與旅游扶貧”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來自全國政學研企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研討山地旅游發展與新時期產業扶貧的關系,為貴州山地旅游扶貧新路徑把脈問診。
黔西南州地處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低緯度,中海拔,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尤以喀斯特山地自然景觀為最,為發展山地旅游提供了絕佳條件。
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戶外運動部主任張志堅認為,黔西南應該圍繞喀斯特地形做戶外運動,一是發現資源,二是在發現資源的基礎上發現產品,三是發現市場。
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李健針對貴州發展山地旅游提出建議:貴州要承創賽事,承辦國際化、國內A級的賽事,爭取做到月月有賽事。貴州有峽谷、水庫,可以做公開水域的游泳比賽。此外,要大力發展針對中老年的養生和康養產業。
黔西南喀斯特地貌發育完全,峰多、水多、洞多、崖多,山地旅游資源豐富。在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看來,像黔西南這樣一步一景的地方,景區不重要,要讓整個黔西南成為復合型旅游目的地。要從根本上抓住創意,通過創意培育全州成為一個山地旅游大本營和山地度假大本營。
“貴州主打‘多彩貴州風、山地公園省’品牌,黔西南州應該率先建成‘山地公園州’,要做好一個整體的新品牌和新形象塑造。”顛峰智業首席專家劉鋒建議,黔西南應盡早組建起國際山地旅游聯盟,成立更加務實的領導小組,專門設立山地旅游發展基金,建設山地旅游培訓學校,健全旅游公共體系,發展智慧旅游。
黔西南目前已形成以雙乳峰、三岔河、馬嶺河、萬峰林、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等為代表的經典山地旅游精品線路。據悉,在“十二五”時期,黔西南州立足自身優勢,發掘山地資源,把“喀斯特的王國”打造成為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并取得實質性突破,旅游產業連續多年以接近30%的速度增長。
如何讓山地旅游資源真正變成當地群眾的搖錢樹,使旅游與扶貧有機結合起來?與會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旅游是一個消費產業,是一個休閑產業,但當它跟扶貧結合在一起時,就變成了一個陽光事業,變成了一個高尚事業。”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吳華認為,針對旅游扶貧的輻射性、帶動性不夠的問題,應該從模式和政策這兩個方面上來解決。景區帶村、資產入股以及政策性銀行支持等可以有效解決旅游扶貧的一些難題。
針對黔西南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工作經驗,中國旅游商品產學研聯盟秘書長陳斌認為發展山地旅游大有可為,而發展扶貧旅游則有一定短板。今后要把文化納進來,增強吸引力。
“貴州因山而貧、因山而窮,但更因山而自信、因山而發展。”貴州省旅游局局長李三旗表示,黔西南州將充分發揮山地資源優勢,走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道路,最終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
——專家學者為貴州山地旅游扶貧新路徑把脈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