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山簡介
四大草原環抱的阿爾山文史
巍巍的大興安嶺,以其繁茂的森林和充沛的水源涵養了它周邊的草原,阿爾山處于科爾沁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和蒙古國草原的交匯處,受天然綠色屏障和豐富的水源影響,這里的草原水草豐美,牛羊遍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依然存在。
阿爾山的東北部是美麗、遼闊的
呼倫貝爾大草原。這里素有“牧草王國”之稱,從大興安嶺西坡開始,由東而西,三種類型的草原——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依次排列,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生長著1000多種植物,每到夏季,從阿爾山出發向北行進60公里,一路便能體會走下大興安嶺,馳入草原懷抱的美好感覺,花紅、樹綠、天藍、水清,當馳入草原之后,豁然開朗,那是花的原野,是草的海洋,只讓人全身心融化在純凈無比的綠色里。這里是成吉思汗組建能征善戰的蒙古漠北鐵騎的地方。如果說成吉思汗是大興安嶺走出來的英雄,那么阿爾山東北的草原就是英雄起飛的地方。在這里,策馬馳騁,體味奔馬驚風的刺激,領會馬背民族的驕傲。這里的牛羊吃的是鮮花草藥,喝的是雪水礦泉,享受的是森林日光浴。人們品嘗地道的奶茶、美酒、聽著馬頭琴、蒙古長調,心就會像草原一般寬廣。夜晚,篝火點亮朗月疏星,在敖包、氈房與姑娘對歌,圍繞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真可謂是寵辱皆忘,煩惱皆無。
阿爾山西南50公里是廣袤的錫林郭勒草原。錫林郭勒草原是當今世界上的一塊古老而純凈的綠地,這里有野生植物1248種,放牧著1000萬頭牛羊,是內蒙古最大的畜牧業基地。臨近阿爾山一帶的草原非常好,草高過羊背。這里的草甸草原、林間草場,放眼望去到處是盛開的鮮花,紫色的飛燕草,火紅的山丹花,粉色的鳳毛菊,金色的黃花,雪白的芍藥花,淡紫的干枝梅,構成了天然的百花園,那白云似的羊群,如霞似火的牛馬群,多種野生動物,還有綠海中的蒙古包,構成了美不勝收的天然畫卷。如果能住上幾天,鏡頭里有攝不完的風情,馬頭琴有流不盡的余韻。
阿爾
山南臨英雄的科爾沁草原。科爾沁意為箭簇之意,是成吉思汗二弟合撒爾的領地。科爾沁草原上較大的河流,如歸流河、洮兒河均發源于阿爾山,是阿爾山的大森林滋養了美麗的科爾沁草原。這里春天山杏花清新脫俗,夏季紅百合熱情似火,秋天野雛菊開遍原野。科爾沁草原特有的柞樹、蒙古黃榆、楓樹疏落有致分布在草原上,象莊園一般高貴。特別是黃羊、狍子、鹿、沙雞等野生動物眾多,給科爾沁草原帶來生氣。偶而鷹的翅膀掠過長空,間或清麗的鳥鳴,更顯出科爾沁草原的幽靜。歸流河、洮兒河彈奏叮咚的琴聲流過草原。“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這首歌描述的就是科爾沁草原,是世界傳唱最廣的三首蒙古族民歌之一,歌曲的作者就是生長在科爾沁草原的美麗其格。
阿爾山的西北與蒙古國隔河相望,蒙古民族有著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性格。這里有著原生態的天然草場,動物眾多,鳥翔魚躍,是邊境風情游,融入大自然的美好去處。目前,“兩山”(中國阿爾山——蒙古國喬巴山)鐵路正在緊張運作之中,一經修通,它將成為貫通歐亞的一條新的大通道;口岸界河橋正在施工,阿爾山——松貝爾國際口岸已通關在即,屆時,阿爾山這坐邊境口岸城市將是商賈云集,成為國際貿易和跨國旅游的一個新熱點。
說到草原,我們就不會不被那古老、凝重、濃郁的蒙古民族風情所打動,就不會不對那達慕、祭敖包、套馬、蒙古包、紅食、白食、民族歌舞藝術和民族禮儀、風俗產生濃厚的興趣。那達慕是蒙語的音譯,意為娛樂,是蒙古族從部落聯盟時起每年或隔年舉行的盛大集會,最初的項目只有摔跤、射箭和賽馬三種活動,如今又增加了喜慶豐收、物質交流和科技傳播等內容。敖包意為“堆子”,原是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后來演變成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神的象征,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一個重要風俗,在民間很被重視,祭敖包是草原人民祈求風調雨順、五畜興旺、家人幸福平安的傳統活動,大都在農歷四、五月間進行,禮儀非常隆重、嚴肅、在日出之前進行,規模大小不等,期間有的要進行摔跤、賽馬等活動,因此也被稱為小那達慕。賽馬和馴馬是草原牧區的一項重要生產活動,一般在春夏之交進行,遠近牧民身著盛裝,來到馬群集中的地方,馴馬手先把烈馬套住,其他人一涌而上,迅速地打馬鬃、馬尾,并騎在馬上奔跑,直到烈馬馴服為止,勇敢的騎手要在這里大顯身手。蒙古包,古時稱作“穹廬”,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場所,蒙古包制作簡便,容易拆卸,搬運方便,保溫抗寒,適于游牧生活的需要。勒勒車,是蒙古族的交通工具,全車的部件大多用樺木制作,木制的大車輪相當于成年的牛高,車體輕便,易于在草地、溝坎、雪地和沙漠中運行,牧民們在野外游牧時,往往把車連在一起,帶上生活器具,一路走去形成一列,十分壯觀。總之,蒙古民族是在草原上發展起來的文化,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表現了草原民族的發展歷史,蒙古族的文化具有很高的水平,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文章來源:阿爾山旅游景區
——阿爾山簡介;四大草原環抱的阿爾山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