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將于3月建成開館
儀征經濟開發區境內的古鎮十二圩街道上,一處新建成的仿明清風格的建筑,很顯眼這里正在打造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
這座以“鹽運”命名的博物館,將于今年3月份開門迎客。
十二圩是晚清兩淮鹽業最大集散地
“清代同治十二年,十二圩便成為了晚清時期兩淮鹽業的最大集散地,從這里出江的貨量占了全國的三分之一,在這里正常堆囤轉運的淮鹽每年達10億斤,轉銷湘、鄂、皖、贛四省。”十二圩古鎮建設負責人金小平研究十二圩地方文化多年。他告訴記者,為挖掘并利用好這一地方特色文化,2016年開始,當地政府就開始籌建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地點就選擇在曾經供運商休息的驛站,旁邊就是當年停船的鹽塢。
經過幾年精心打造,上個月,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的陳展工程已經基本結束,預計今年3月份開門迎客。
仿明清風格建筑里陳列600多件展品
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是利用大約2畝地建成的仿明清風格建筑,館內展品有600多件,部分藏品來自中國鹽業協會,還有一部分是在十二圩當地收集的。金小平介紹說:“我們這次打造的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鎮館之寶’就是中國鹽業協會提供的光緒帝褒獎兩淮鹽運使江人鏡的石牌匾。”
這塊石牌匾的材質是青石,長約2.5米,寬約0.5米,中間寫著“一品頂戴”四個大字,左首一排小字為:“大清光緒十九年帝特旨人鏡一品頂戴恩賜允諭”,右首一排小字:“擢兩淮鹽運使年減鹽商供應金七千余使國稅有增所恩”。
相關資料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江人鏡任兩淮鹽運使,清理積弊,減少鹽商成本,增加清廷財政收入,一舉兩得,為此被授予一品頂戴。金小平介紹說,江人鏡自光緒十六年(1890年)擔任兩淮鹽運使,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病逝,共在揚州做官十年,是歷任兩淮鹽運使中的佼佼者。任兩淮鹽運使后,他便在揚州定居,共育十子七女。他本想回安徽老家安享天年,可惜沒等衣錦還鄉,就病逝于揚州。
巨幅漆雕再現萬帆云集鹽運場面
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分四大展廳,名稱分別為“淮鹽轉運 源遠流長”、“東南鹽都 利浦盡美”、“華麗轉身 繼往開來”、“人杰地靈 遺澤流芳”,生動翔實地介紹從古到今兩淮鹽業的歷史。陳展形式也很豐富,有圖文并茂的展板介紹,也有相關展品陳列,還有場景再現。例如,走進場館抬頭就可以看到一幅巨幅漆雕,漆雕再現了十二圩當年萬帆云集的鹽運場面。
金小平介紹,“這也叫開江圖,上面的‘東南利浦’是當時曾國藩為十二圩題寫的匾額上的四個字,展館里還有一個特制的沙盤,這是我們根據史料復原的十二圩鹽運時期的立體場景。
此外,精心制作的大約10分鐘的《天下第一小鎮——江上鹽都十二圩》宣傳片循環播放,使參觀者對十二圩的前世今生有更詳細了解。”
煙波亭、積雪亭等有深厚歷史淵源
在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市民不僅可以參觀展覽、了解鹽運文化,還有一些亭臺樓閣也值得一看。
博物館旁有一座“煙波亭”,是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在民國三十六年從十二圩乘小木船過江赴外求學時寫下的一首詞而命名的,這首詞寫道:“綠楊渡口江風起,輕舟一葉煙波里。對岸是南山,花飛春以殘。回頭高塔在,茶樹城關外。他日再還鄉,香茗細品嘗。”
另一座“積雪亭”是為了紀念晚清名臣張之洞而建。“根據光緒二十八年張之洞來十二圩整飭鹽務時留下的一副對聯而命名,清代徐珂編著的《清裨類抄》中記錄了張之洞寫的這副對聯‘積雪中春飛霜暑路,洗兵海島刷馬江洲’。這副對聯氣勢恢宏,恰到好處。”金小平說,這些亭臺樓閣豐富了陳展內容,讓參觀者來到這里可以獲取更多歷史知識。
(文章來源揚州市旅游局官微)
——中國兩淮鹽運博物館將于3月建成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