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一個“學”字變3萬 別讓“博物游學”變了味
時間:2019-03-03 13:05 來源:未知 作者:沛含 點擊:次
近日,一則“在馬達加斯加參加博物親子游的團員涉嫌偷帶變色龍被拘”的消息,引發輿論對“博物游學”的關注。對此,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博物教育在國內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但伴隨而來的還有從業門檻低、逐利空間大、操作不規范等各種亂象,究其根本在于整個行業缺乏相應的標準,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所謂“博物游學”“博物旅行”,與普通觀光旅游不同的是其知識屬性。“概括來說,就是對大自然進行觀察、記錄、比較,目的在于讓孩子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總監張勁碩博士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博物教育的普及和推廣,他介紹,近五年來,博物旅行得以快速發展,背后是可觀的利潤空間。比如成本為1萬元左右的肯尼亞之行,附加上認識動植物、夜晚觀星等知識內容,其報價就要達到3萬。這就使得很多機構蜂擁而上,造成整個博物游學市場魚目混珠。
一方面,是從業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這其實是個門檻很低的市場。”張勁碩介紹,就拿認識動植物來說,用到的“分類學”知識屬于科學研究非常前期的階段,這就給了“速成教師”以可乘之機:拿上本野外生存手冊和工具書,外出踩幾次點,搜一下百度百科,就可以上崗帶隊。而在張勁碩看來,有沒有經過專業科研訓練對于從業者來說至關重要,“比如你講述的知識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內容來源是哪里等,都需要極高的專業度。”張勁碩以廣泛生活在非洲大陸上的長頸鹿為例,之前科學家們認為長頸鹿只有一種,而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長頸鹿其實有4個完全不同的種類。“如果不是專業人員,可能就不會補充這樣的最新知識。”
另一方面,是帶隊操作的規范性不一,這一點其實也與從業人員素質密切相關。“最直接的表現是以什么方式接觸動物。”張勁碩歷數了他所了解到的不規范操作,比如:有的領隊在夜觀動物時,會帶著幾十個孩子直接用手電筒照射貓頭鷹眼睛;有的為了追求葦鶯的拍攝效果,不惜破壞掉鳥兒賴以生存的蘆葦叢;還有的不顧蝙蝠攜帶病菌的事實,帶領小朋友直接用手觸摸……“博物游學的目的本來是讓人們觀察自然、親近自然、愛護自然,而有的游學卻事與愿違,做出破壞自然的事情。”
張勁碩認為,要維持博物游學行業的規范性發展,除了依靠行業內自律、出臺相關規范性措施,不斷加強從業人員的再教育和再培訓之外,國家層面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指導性意見,明確相關的行業標準。他也呼吁更多的經過科學培訓、具有科學背景的人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只有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才會更有活力。”
(內容來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加一個“學”字變3萬 別讓“博物游學”變了味
(責任編輯:大連海島旅游網)
關鍵字:
旅游
云南
推廣合作熱線:0411-39622688
推廣信息
大連旅游電話:0411-39622688 39563588 39563788 海島旅游游客QQ群:17915952 海島旅游同業QQ群:64494266
本站相關熱詞:大連海島旅游網 - 大連旅游網 -長海縣旅游 - 海島旅游 - 大連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