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喚醒“睡美人”讓西山文化重煥榮光
“西山像不像睡美人?”這一話題從彩龍社區(qū)到微信朋友圈、知乎一路發(fā)酵,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就如何擦亮西山睡美人這一城市文化名片,許多專家、學者呼吁:“不能再讓西山睡美人文化沉睡下去了!”
西山曾是昆明最鮮明的文化符號
回憶起童年,昆明滇池泛亞文化研究學會執(zhí)行會長龍東林說:“西山和滇池是老昆明人的記憶,也是昆明最鮮明的符號。”
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龍東林,見過清澈見底的滇池水。“那些年,說起昆明就必須提到西山與滇池,是它們孕育了昆明文化。”他說,滇池涵水豐富,讓昆明成為“怕澇不怕旱”的地方,煙波浩渺,一碧萬頃,像一顆明珠。西山、滇池與睡美人的傳說,是他童年美好的記憶。
西山有多重要?龍東林說,那時候,唱起花燈、歌曲都繞不開西山。已故的云南歌唱家黃虹的作品《游春》《耍山調》都對西山充滿情感。“耍耍我們昆明大西山,坐著小那個船嘛,飄咚,過了海,上了岸……”說到興處,龍東林唱了起來。
小時候唱著《耍山調》爬西山,既是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的方式,也是老昆明人的精神支柱。有多少老人在傍晚朝著西山方向打著蒲扇,為孫輩講述睡美人的傳說,一代又一代。
西山見證昆明歷史文化發(fā)展
說起昆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過往,就必須要談起西山文化。
曾任市社科聯(lián)主席的龍東林,對于西山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入研究,從南詔時期修筑拓東城正對西山說起,再到大理時期在西山建造避暑別墅,而后元代梁王在此修筑避暑行宮,在歷史記載中,西山一直是昆明文化的重要標志。
龍東林講述,自元代政治家賽典赤將行政中心從大理遷至昆明,西山文化正式開啟。由于賽典赤對宗教及各民族文化發(fā)展實行較為寬松的政策,在任期間,多民族文化蓬勃發(fā)展,多元宗教信仰和諧相處。
從山腳出發(fā),自三清閣向北,一路步行可到華亭寺。一座西山,便匯聚佛教、道教多種宗教建筑,展現(xiàn)多宗教文化蓬勃發(fā)展的景象。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行記》中,將昆明描述為一個“壯麗大城”。
“一座山能如此集中展現(xiàn)多種宗教文化特征,是其他名山無法比擬的。”龍東林說。
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弘揚西山文化
去年,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組織專家一行9人,來到西山考察太華茶。他們發(fā)現(xiàn),僅存的一片太華茶林位于古剎深處,已有百年歷史,可惜的是,從產(chǎn)茶數(shù)量來說幾近瀕臨滅絕。他們不由得感慨,如加以保護和培育,是否能成為西山獨有的紀念品,帶來文化與經(jīng)濟的多重收益?
“去臺灣阿里山,可帶走烏龍茶;到了杭州西湖,可買到西湖龍井。從旅游六大要素來說,西山缺少旅游紀念品,缺少品質好的東西。”龍東林說,沒有好的旅游產(chǎn)品,就沒有記憶點。
龍東林說,見證了昆明近代史的西山,也可以作為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早些年,爬西山掃墓,是許多昆明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傳承方式。除了人民音樂家聶耳墓,對抗日戰(zhàn)爭作出重大貢獻的愛國將領楊杰、與聶耳并稱“西南二士”的愛國人士張?zhí)焯摱及苍嵩谶@里。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弘揚西山文化,也是西山的重要“記憶點”。
“西山睡美人不能再沉睡下去了!”龍東林說,發(fā)展西山文化是擦亮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名片的重要部分,現(xiàn)在是時候讓西山文化重煥榮光了。
(內(nèi)容來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2019年喚醒“睡美人”讓西山文化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