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昆明:翠湖蘊含文化的“眼睛”更靈動
5月1日晚,以講武堂主體建筑為大幕進行的炫酷3D燈光秀上演,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參觀。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光影“魔術”,讓昆明歷史文化以一種鮮活的方式“活”了起來。
講武堂“活”了,這是翠湖提升改造可喜成效的一個縮影,更是一次昆明對歷史文化挖掘的創新。兩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翠湖與滇池,一個是昆明的“綠心”和“眼睛”,一個是涵養昆明的“生態之肺”和“母親湖”。昆明的歷史文化脈絡從翠湖延展出來,發展與變遷在滇池周邊正在上演。這座城市的過去與明天,都與翠湖和滇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文化興則城市興,文化強則城市強。回溯70年的發展變化,昆明從翠湖時代逐步跨向滇池時代。“大昆明”格局逐步形成的過程,也是從翠湖文化圈向環滇池文化圈不斷輻射的進程。
從紙上建言到全市合力
推動翠湖“美”起來
去年7月,洗馬河水系恢復及帶狀公園建設工程正式向市民開放,同時重現的還有洗馬河上一座有百年歷史的石拱橋以及陸軍講武堂南門。600多年后,“柳營洗馬”景觀重現,賦予春城一份獨特的人文魅力,更為講好昆明故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昆明榜上有名。翠湖片區作為昆明歷史文化記憶最集中的區域,承載了無數昆明人的鄉愁。但隨著城市的發展,翠湖片區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漸漸被市井喧囂掩蓋。陸軍講武堂、盧漢公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為推動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煥發光彩,過去的10多年里,市政協和相關部門一直為翠湖片區提升改造積極奔走呼吁。一份《關于將云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劃歸昆明市統一管理的建議》由市政協遞交到省委,呼吁將講武堂舊址交由昆明市統一產權、統一規劃、統一管理。2016年3月,省委辦公廳下發文件明確:對講武堂舊址文物保護范圍內有關房屋、地塊,原則上于2016年3月底交由昆明市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使用。
按照市委的要求,市政協牽頭翠湖歷史文化片區建設相關工作,從云南陸軍講武堂舊址保護拓展到整個翠湖片區整治提升,從文物保護上升為品質提升,力爭將其打造成云南文化名牌和昆明城市亮點。
此后,好消息不斷:2016年12月,《翠湖周邊歷史文化片區整治提升規劃》批準實施;2017年3月,昆明市成立市級整治提升指揮部統籌項目建設,五華區成立區級整治提升工作指揮部和綜合協調推進辦公室……在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合力推動下,截至目前,已完成翠湖北門廣場片區(翠湖春曉)征遷項目、“兩坡一街”整治提升示范項目、洗馬河水系恢復及帶狀公園建設等八項重點工作,翠湖歷史文化片區環境提升成果初顯成效。
從外表提升到業態升級
讓歷史“活”起來
“翠湖‘美’了起來、‘亮’了起來,但還不夠‘靈動’,離真正的蛻變還很遠。”去年5月,一場省、市、區三級政協委員、專家組成的調研座談會在翠湖邊召開,生于翠湖邊、長在翠湖邊的市政協委員竇志萍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翠湖提升改造存在的問題。她認為,翠湖的提升不僅在其“外表”,更在于它的內核。翠湖的定位,應該是一個“柔軟的、有溫度的”城市代表,一個獨一無二的城市核心地標。
講好翠湖故事,做足講武堂文章,讓翠湖片區的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這成了翠湖提升改造的下一個課題。去年10月,市政協邀請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10余位專家赴昆,為翠湖片區的業態規劃和發展定位問診把脈。之后,調研組赴外地實地學習考察,并形成了《關于對翠湖歷史文化片區環境提升與業態定位的調研報告》。
報告提出,翠湖片區環境提升和業態發展,不僅要保護建筑等物質文化,更要保護非物質文化。報告中的意見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里面提到的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片區旅游特色品牌等建議也正慢慢從紙上走進現實。
今年的“五一”假期,講武堂為市民和游客送上了一個大驚喜:除了精彩的燈光秀,講武堂還開設了文創展示區,融入講武堂元素的卡包、書簽、雨傘、文化衫、耳飾等紛紛上架,20多種文創產品讓大家可以把講武堂“帶回家”。
一方面,翠湖將打好“文化牌”,依托厚重的歷史人文積淀,在展示城市記憶的同時,放大引入“文史博”等功能,體現公眾性、公益性和開放性;另一方面,著力于打好“業態牌”,減少辦公用房、住宅比例和低端餐飲業,突出歷史文化體驗和旅游氛圍營造,推動片區文商旅業態提升,構建歷史文化旅游生態圈。翠湖片區正在成為云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的引領示范之作。
從滇池環線到昆明全市
讓文化名片“亮”起來
城區面積從22平方公里到420.5平方公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意味著文化在從翠湖時代向滇池時代邁進,挖掘滇池周邊歷史文化資源勢在必行。
在西山腳下的碧雞徐霞客中心學校是全國第一所徐霞客小學,與學校一墻之隔的就是楊升庵徐霞客紀念館,也是云南第一個徐霞客紀念館。里面陳列著有關徐霞客的介紹以及在云南昆明發生的故事,還有很多徐霞客的研究文獻。
作為徐霞客最后一次旅行中駐足最多、記載最豐富的地方,昆明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目前,昆明市已有西山區、富民縣、晉寧區、嵩明縣4個縣區16個徐霞客游線標志地獲得認證,還成功舉行了以全國徐霞客標志地論證會為主要內容的中國
云南旅游日活動。
這些文化資源就如同散落的“珍珠”,如何將其串聯起來?去年,市政協組織召開專題調研座談會,將徐霞客精品旅游線路開始提上議程。通過樹立標牌、設置“霞客步道”等方式,在開發旅游產品的同時,進一步擦亮徐霞客文化品牌。
此外,在滇池邊還有一所和西南聯大齊名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國立藝專”)。抗戰時期,國立藝專西遷至昆明,在滇池邊的晉寧區安江村培養了一批知名藝術人才。但由于之前未能得到妥善保護,國立藝專舊址變得破敗而岌岌可危。
去年12月,國立藝專正式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獲批資金修繕舊址。一方面,晉寧區將打造國立藝專專題展覽館,作為云南省重點藝術文化旅游和體驗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策劃,陳列展示以近現代我國藝術發展、云南藝術發展、昆明藝術發展等為主線的展覽項目;另一方面,由于安江村國立藝專舊址周邊環境較好,計劃與云南省乃至全國藝術類院校合作,作為寫生基地進行開發利用。
同時,昆明將探索通過國立藝專,吸引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學校來昆辦學,促進云南藝術事業的發展,從而讓國立藝專成為環滇池文化圈的一抹亮色。
昆明在一天天變化,人們的幸福感也在不斷提升。從翠湖時代到滇池時代,不是向翠湖說再見,而是以翠湖為核心,連通環滇池沿線的歷史文化資源,將歷史文化名城這張名片擦得更亮,讓文化建設的步伐邁得更加鏗鏘有力。
(內容來源:云南文化和旅游廳)
——2019年昆明:翠湖蘊含文化的“眼睛”更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