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楓橋景區即將免費對外開放
文章來源:楓橋景區
生態、文化和旅游資源都十分豐富,年入園游客達200多萬人次,經濟效益可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楓橋景區即將免費對外開放,這背后有著怎樣的考量?有什么深層原因和重大意義?
楓橋風景名勝區是蘇州城市中的一塊綠寶石,它坐落在大運河旁,是大運河文化帶中的重要節點。在這一節點上,有“楓橋夜泊”、有“寒山文化”,有蘇州解放第一關、有古色古香一枝園,眾多名勝景點匯聚,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秋景
在國家大力倡導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不斷提升景區健康發展的大背景下,2019年5月1日,楓橋景區宣布封閉施工。這一消息,讓市民充滿期待。因為,經過半年多的封閉施工后,景區將免費對外開放,集生態環境、文化旅游、紅色資源等于一體,呈現一個更動人“新楓橋”。
生態文化 還綠于民
打造具有蘇州特色的園林景區經營新樣本
楓橋景區因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聞名于世,成為蘇州文化的代言與符號之一。自上個世紀90年代建立以來,景區已成為一個占地14.15公頃、有20多處景點的著名風景名勝區,是古城西部的“明珠”,在國內外都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與美譽度。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蘇州大運河作為中國大運河遺產項目的一部分,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8年,蘇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實施大運河文化帶和京杭大運河蘇州段堤防加固工程建設”的決策和部署,楓橋景區被列入其中。它作為2019年市政府實事工程,將通過全面改造提升,在保護好歷史文化遺存的基礎上,提升和完善生態功能和生態文化,“變身”為一座歷史文化生態公園,向社會免費開放。
碧水楓橋
生態環境,既是當下休閑旅游的重要產品,也是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背景。楓橋景區向社會“免費開放”,也就在這樣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它既是市委、市政府一項重要的惠民政策,也是近幾年來蘇州園林系統打破門票經濟,探索園林發展的新路徑,實施景區改革的新舉措。過去,門票經濟支撐著園林景區的保護、建設、管理和發展,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提高,園林景區的社會功能、生態功能也日益突出,如何還綠于民、惠民于綠,已經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園林綠化事業高質量發展亟待突破的關鍵點,也是新時代園林綠化深化改革的重點。全面改造提升后的楓橋景區,將從關注門票經濟,轉向關注深挖自然、文化、創意資源優勢,開拓更為豐富的業態,以它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全新景觀,為游客提供更好的生態文化體驗式旅游。
鐵嶺關
擔當責任 打造樣板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最精彩一段”
蘇州是大運河沿岸遺產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大運河對蘇州有著重要的影響。歷史上曾經有“金閶門、銀胥門”“米市探聽楓橋價”“蘇州過后無艇搭”等俗語俚語。千百年來,蘇州依托大運河,發展成一個水運發達、商賈云集的城市。2018年7月,蘇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要擔負“蘇州責任”,打造“蘇州樣板”,夯實“蘇州基石”,凝聚“蘇州合力”,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最精彩一段”。依古運河而建的楓橋景區段,有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特色。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景區內以靜態內容為主的植物、景觀資源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和文化消費需求,楓橋景區實施景觀提升、免費開放,將實實在在地解決這些問題。
楓橋古運河
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局長陳大林介紹說,大運河蘇州段屬于江南運河的一部分,是整個大運河沿線上最大的亮點之一,楓橋段又是蘇州段中的亮點,可謂是“亮點中的亮點,精華中的精華”。“從楓橋段開始,做好蘇州大運河沿線文化帶建設,是園林人的責任、蘇州人的驕傲。楓橋的景觀提升也是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的。”今年年初,楓橋景區管理處按照“樣板工程”的標準和要求,楓橋景區景觀提升改造工程啟動,從文化傳承、
設施完善、景觀提升、安全保障、燈光照明等多方面入手,對主要建筑、綠化景觀、基礎設施、旅游經營等5大方面12個地塊進行了整體提升改造,工程投資約2720萬元,今年年底前完成改造,力爭向蘇州人民和中外游客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惠民樂民 共創共享
更強的生態建設獲得感與幸福感
免費開放,標志著楓橋景區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標志著楓橋景區將成為蘇州共創共享的新的生態文化空間。陳大林告訴記者,楓橋景區提升改造本著“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惠及更多市民百姓”的主旨,還綠于民,力求使百姓在生態文化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是園林和綠化管理局今年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全市生態惠民一個新起點。通過楓橋景區‘樣板工程’,將引領更多的生態建設惠民、樂民、利民。”
秋
楓橋景區自身蘊含的文化特點,在改造提升后,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楓橋景區管理處主任顧文華介紹說,景區建設不僅強化了歷史人文內涵,還著力提升生態文化,注重植物配置的人文價值,強化花木的文化性。比如,景區遍植楓樹、烏桕等本土樹種,既有利于鄉土樹種的保護和運用,也體現樹木文化含義,營造出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并通過園藝造景,實現適生化、彩色化、多樣化,形成“遠看楓林一片,走近花木萬千”的效果。
秋景:一枝園內銀杏
“在改造工程中,針對楓橋作為運河沿岸歷史文化生態風景區的特點,著力打造出區別于一般現代公園的功能,以‘十大核心’主題文化為核心,形成北部文化經營體驗區、中部歷史文化展示區和南部市民休閑活動區等三大功能區。”顧文華說,為更好地服務市民和游客,在市委、市政府的協調支持下,楓橋景區免費開放的范圍還囊括了大鐘大碑苑景點。“景區改造完成后,還將通過增加景觀照明讓夜間‘亮’起來,全方位體現‘楓橋夜泊’和‘江楓漁火’的文化意境,打造蘇州城西游覽和文化休閑旅游勝地,形成與金雞湖現代城市景觀不同的古今交相輝映的游覽體驗。”
創新驅動 文旅融合
探索園林景區管理與發展新路徑
楓橋景區免費開放后將是蘇州市第一家免費開放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此前,楓橋景區每年都有穩定的收入,免費開放后,門票收入沒有了,工作時間延長了,管理面積擴大了,面對這些新問題、新情況,楓橋景區開始積極尋求新的經營內容和管理模式。
雄關
顧文華表示,景區將從四大方面逐步擦亮楓橋品牌。一是借助張繼《楓橋夜泊》詩詞文化的影響,景區重點打造“楓橋夜泊文化大講堂”,通過實景課堂,帶領廣大游客尤其是少年游客,重新領悟張繼詩詞的魅力。二是打造“楓橋書場”,風貌古樸、環境典雅的楓橋書場,將是市民和外地游客品茗休憩的好去處。三,景區將通過楓橋夜泊水上游、特色民宿、美食等文化體驗,讓游客留下來、住在楓橋,聆聽古寺鐘聲,體驗“一宿千年”的浪漫感覺。第四,楓橋是“解放蘇州第一槍”鐵鈴關紅色黨建教育基地,楓橋景區通過實景展示、錯位呈現,突出政治性、互動性、公教性,做好黨建紅色引領,實現寓教于游,使之成為園林景區優秀的黨建品牌,成為蘇州紅色歷史文化和黨建教育工作的陣地。
“市場經濟、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來提升景區文化與品牌形象,楓橋景區的‘樣板工程’將助力蘇州旅游休閑城市高質量發展,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旅游城市的發展添磚加瓦。”陳大林如是說。
文物專家羅哲文曾表示,“解讀蘇州,從楓橋開始”。對楓橋景區而言,免費開放僅僅是“萬里長征”中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新楓橋”將大步向前,掀開大運河文化帶中“最精彩”一頁。
——蘇州楓橋景區即將免費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