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旅游島核心城市,逐步形成“泛國際旅游島”經濟圈
在日前召開的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原海南省總商會會長童石軍提交了《關于泛國際旅游島的提案》,建議充分開發利用海南的區位及資源優勢,發揮國際旅游島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包括湛江徐聞等周邊城市,逐步形成“泛國際旅游島”經濟圈。
充分發揮海南島的地緣優勢和經濟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無疑是一幅美好的愿景。海南、雷州半島、北海、欽州防城地區構成了泛國際旅游島輻射的半徑,如果能充分調動該區域的資源稟賦,國際旅游島經濟圈的實現當不是夢想。
首先,海南、雷州半島、廣西南部沿海三地均屬于環北部灣地帶,文化趨同,地緣相近。海口、洋浦、湛江、北海一衣帶水。而在海南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泛國際旅游島”的政策輻射效應更具有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從開發區域旅游角度說,“泛國際旅游島”的旅游資源可以互補,可以拓寬旅游產業鏈的寬度。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南山寺,廣西的桂林山水,廣東有湛江著名的湖光巖、徐聞全國最大最美麗的珊瑚礁群。這些旅游資源相得益彰。早在漢武帝時代,漢朝就開辟了經徐聞到合浦,再經東南亞抵達印度半島和斯里蘭卡的海上航線。廣西合浦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港,這些旅游資源可以組合成更美的旅游產品。三地在實現我國南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可以提升旅游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其次,從泛國際旅游島經濟圈的沿海港口來說,整合臨港化工業有一定潛力。三個省份都有30萬噸級以上的天然深水良港和臨港煉油基地。可以形成梯次的產業層次,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延長石化產業鏈,避免惡性競爭。湛江港已擁有兩座30萬噸級陸岸式油碼頭,年產800萬噸的煉油能力;廣西欽州已建成年產1000萬噸的煉油基地;而洋浦擁有年產800萬噸煉油、年產8萬噸苯乙烯、23萬噸基礎油項目。整個“泛國際旅游島”區域已經形成臨港重化產業集群。對中國西部地區產生強大的輻射作用。泛國際旅游島經濟圈既是帶動西部大開發的龍頭,亦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中國經濟最有發展潛力的區域。因此,在在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同時,合理促進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對內,可以將西部大開發戰略有機結合,帶動我國西南地區的發展;對外,又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提振整個中國西南的出海大通道建設。
最后,在農業上,有利于整合華南西部的熱帶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利用海南及雷州半島的特色熱帶農業和天然溫室,共同打造亞熱帶及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從熱帶農業的資源、氣候、地理條件等因素看,泛國際旅游島經濟圈有著全國任何地區都沒有的光熱條件。據有關資料顯示,環北部灣地區農業資源豐富,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遠遠沒發揮出來,土地利用率不到50%。海岸線達到1528公里,大小漁港68個,漁場面積8.8萬平方公里,但卻長期處于低水平、低效益開發狀態。只要加大對泛國際旅游島土地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其獨特資源優勢十分廣闊。
我們有理由相信,泛國際旅游島經濟圈的快速起飛與健康發展,將成為一種必然的預期。
—— 國際旅游島核心城市,逐步形成“泛國際旅游島”經濟圈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