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城為何旅游業火不起來
沿著黃河,向蘭州百公里之外榆中縣的最北端進發;一路顛簸之后,眼前忽然豁然開朗,青城到了。一條條青石鋪就的大街彼此相通,街邊明清風格的古舊四合院,門庭互對,完整的記錄了這座千年古鎮的興衰與滄桑。
以山陜客商為代表的各地商人云集青城,一時間,店鋪林立,街道繁華,馬隊、駝隊、車隊絡繹不絕;皮筏、木筏、渡船鱗次櫛比。在這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正上演著一場場送往別離。年輕的妻子望著丈夫遠去的船只,眼神中掠過一絲哀傷……
如今的青城少了當年的繁華,甚至顯得有些落寞。只是散落在鎮中的祠堂、戲樓、古民居、城隍廟還在靜靜地提醒著人們,它也曾披覆著千年塵埃;還有那些至今仍帶有濃厚軍事色彩的街道名,在炫耀著小鎮曾經那些顯赫的軍事戰略地位。
作為中國水煙之鄉,有人說,水煙是青城命脈所系。《本草綱目拾遺》指出:“水煙真者出蘭州”。據史料記載,蘭州水煙興起于明末清初,盛于光緒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至道光年間,青城水煙發展至鼎盛時期。大小煙坊多達200余家,從業人員達上萬人,產品行銷沿海地區及內蒙古、重慶、四川、山西等中國大部分地區。名牌百出,水煙帶動百業興旺。
清末以后,社會動蕩和日本侵華,直接影響并阻滯了水煙的銷路。把青城的水煙也推進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加上紙煙、卷煙興起,致使水煙銷量大幅度下降,許多煙坊倒閉,使青城這個昔日以水煙業為支柱產業的商貿集散中心失去了原有的風采。
近年來,對于青城、對于水煙的宣傳一直沒有間斷,可蘭州水煙并沒有像蘭州牛肉面、蘭州百合一樣聞名全國;更不可能再像明清時期那般享譽天下;讓這樣一張名片失去光彩,何嘗不是蘭州的一大損失。
青城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商賈云集,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跡。但由于接待能力有限、旅游資源開發不完全,致使青城的旅游一直不溫不火。
其實,天下古鎮差不多,不是看房子,就是看街道,大同小異,普通游客不會從深層次上細究古鎮的差別,很多都是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時間,很難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歷史城鎮的文化特色是該區域傳統文化的集匯,它真實具體地記錄了該區域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過程。因此,對于當地歷史文化內涵的發掘和利用,在古鎮旅游的開發中顯得尤為重要。
甘肅古鎮旅游的開發欠缺的就是對當地歷史文化內涵的有效發掘,以及缺少讓游客眼前一亮,甚至過目不忘的旅游項目和衍生的特色產品。一句話,缺乏市場化的運作,作秀的成分大于做實事的效果。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城為何旅游業火不起來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