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災后重建大力發展旅游業
就業不僅關系一個人的生計,而且關系一個人的尊嚴。災后重建,不僅要建起漂亮的小區,受災群眾實現“安居”,而且要讓受災群眾“樂業”,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幸福之花才會常開不敗。
地震的“陣痛”后,免費就業培訓、創業帶動就業……一系列促就業、保民生的措施、辦法、政策接二連三地出臺,讓災區群眾在困難的外部環境中享受到了政府帶給他們的穩定與信心。
“勞動力市場、就業培訓、就業優惠、就業援助城鄉一體,對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進行就業登記。”成都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在災后重建中顯魔力,成都的經驗和做法也被國家勞動保障部門譽為“成都模式”。
崇州市懷遠鎮和平村安置點,新建的懷灌路旁,一幢漂亮的小樓內,房主龔永明正指揮著十來位當地人一起忙碌,柔軟的藤條在工人們手里上下飛舞,一旁擺滿了漂亮的花籃、花瓶,“這都是客戶們訂的,現在的訂單已經排到下半年了!”
龔永明是懷遠鎮眾多擅長藤編的巧匠之一,以前交通不便,他只好到別人的廠里打工。而汶川大地震后,全鎮30多家藤編企業遭受了巨大損失,廠房倒塌后,一度遭遇停產,房子垮了,工作也沒了,今后全家人的生活怎么辦?
不過,三年過去,龔永明不僅住上了漂亮的新房,而且還在家里當起了老板,帶領10多位鄰居一起在富裕之路上奮進。
在重建中,災區群眾抓住了危機中的機遇,重新收獲了希望,龔永明就是我市地震災區眾多重新收獲希望的群眾之一。
——四川災后重建大力發展旅游業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