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首都遼上京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新發現
歷時近4個月的遼國首都遼上京遺址首次大規?脊虐l掘工作近日獲得重要發現。考古專家表示,此次發掘基本明確了遼上京皇城乾德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過程,為研究遼代歷史、建筑、軍事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遼上京遺址考古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介紹,此次考古發掘工作主要對遼上京皇城的乾德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根據發掘情況判斷,乾德門包括主門和甕城兩個部分。其中,主門遺址主要由單門道、路面、墩臺和城樓建筑等結構組成。起防御作用的甕城呈馬蹄形,由城墻和城門組成。
乾德門主門的門道長約20米,寬約6.2米,門道中還出土了一塊保存較好的門砧石,石面上凹下去的圓面是放置門軸的地方,轉動門軸就可以進出古城。乾德門墩臺略呈長方形。根據倒塌的磚瓦堆積推測,城門之上應有城樓建筑。
與此同時,考古人員還在門址中清理出了石地栿,并發現石地栿上有木地栿和排叉柱,這種結構與中原的城門結構有明顯區別,屬于遼代獨特的建筑方式。“我們發現石地栿下筑有很好的夯土地基,可見遼代已經有了高超的建筑技術。而且門道也很特別,中原的都城城門通常是三個門道。而乾德門只有一個門道,這種現象比較特殊。”董新林說。
此外,考古人員根據發掘出的門道基礎等材料判斷,乾德門在遼代有兩次營建,在金代有一次營建。 遼上京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境內,始建于公元918年,后來金人沿用此城,前后歷時300余年,至元初廢棄。遼上京建筑規模宏大,占地13.5公里,城墻高7米,分為皇城和漢城。其中,皇城為契丹統治者的宮殿、衙署所在,此次發掘的乾德門為其西城門。
——遼國首都遼上京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新發現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