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島旅游的方向:看看國內休閑漁業的新亮點
2011年,農業部印發《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將休閑漁業正式列為現代漁業五大產業之一,標志著休閑漁業由一種漁業衍生活動正式發展壯大為現代漁業的新興產業。
“十二五”期間,全國休閑漁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越來越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產業鏈條不斷延長,活動形式不斷豐富,成為現代漁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目前,休閑漁業產值超過10億元的省份共有10個,其中,山東省89億元、湖北省73億元,分別位居沿海和內陸省份第一位。
一、休閑漁業活動多樣,精品名品不斷涌現
“十二五”期間,在各級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各地的休閑漁業主題活動火熱開展,僅2014年一年,全國共舉辦垂釣比賽、漁業節慶、文化會展、水族賽事等各類休閑漁業活動266次,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充分挖掘了漁業文化內涵,提高了休閑漁業的產業知名度。
1.垂釣比賽
既有休閑漁業企業、社會各類企事業單位舉辦的以休閑娛樂為主的釣魚比賽,也有體育部門、釣魚協會、垂釣俱樂部等組織舉辦的專業賽事,如路亞對抗賽、釣魚精英賽等。
垂釣比賽由于其易于組織、群眾基礎廣泛、參與熱情高的特點,成為各地在發展休閑漁業中舉辦數量最多的一類活動,在吸引群眾參與、促進休閑漁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漁業節慶
傳統漁俗節慶,特點是匯集漁俗漁情,弘揚傳統漁業文化,如青島即墨市的“田橫祭海節”、浙江象山“開漁節”、廣西融水縣的“鬧魚節”、吉林查干湖冬捕節等;
特色漁業節慶則立足當地漁業發展,突出產業特色,如江蘇高淳“固城湖螃蟹節”、“盱眙龍蝦節”、浙江“千島湖有機魚文化節”、“三門青蟹節”等;
此外,各地還開展了一批主要由政府參與主辦,規格高、影響大的綜合性漁業文化節慶,如由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主辦的“江蘇省休閑漁業文化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舟山群島·中國海洋文化節”等,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以漁為媒,極大地提高了漁業的知名度和品牌度,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3.文化會展
休閑漁業會展活動是展示休閑漁業發展成果、宣傳休閑漁業文化的一扇窗口。目前,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專業休閑漁業會展有中國國際(廈門)休閑漁業博覽會暨海峽兩岸水族釣具展、上海國際休閑水族展覽會、海峽(福州)漁業周暨中國(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等,經過多年發展,休閑漁業會展的影響力和參與度逐年提高。
4.水族賽事
多以觀賞魚為主要對象,配套水族景觀、水族設備的展覽或比賽,與垂釣比賽一道成為了休閑漁業中最活躍的活動方式。
近年來,經過市場培育和選擇,出現了一批規范、權威和成規模的賽事活動,如北京金魚錦鯉大賽、郁金香杯錦鯉若鯉大賽、中國龍魚公開賽、安徽(合肥)水族展、中國水草大賽等水族賽事,推動了觀賞魚文化的廣泛傳播,帶動了觀賞魚產業和市場的快速發展。
二、制度政策雙管齊下,休閑漁業遍地開花
為促進休閑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將休閑漁業列為現代漁業的五大產業之一,鼓勵發展文化多元的休閑漁業。
1.加強規劃指導和制度保障
江西、湖南、海南三省編制了專門的休閑漁業發展規劃,內蒙、安徽、湖北、青海等地將休閑漁業內容納入了本地區漁業發展規劃。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地充分利用池塘標準化改造、漁業精品園區建設、現代漁業發展專項資金等項目渠道,積極扶持休閑漁業發展,部分省份還對休閑漁業發展給予了專項資金支持。
●山東省每年安排5000萬元財政資金專項,支持戀礁魚投放、垂釣基地礁區本底調查等,帶動企業投資1.8億元開展休閑海釣基礎設施建設。
●江蘇省每年僅省級財政扶持休閑漁業發展的項目資金均在300萬元以上,各級政府投入資金或資產超過2億元;
●山西、福建、廣西等地則對省級以上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給予10萬-30萬元不等的財政補助。
3.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休閑漁業的快速發展,各地開始有意識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湖北省在優化調整漁業產業結構過程中,通過多部門聯動形成政策合力、培育龍頭企業、加大人才培養等措施引導,積極推動休閑漁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三大發展特點:
●一是從單一的垂釣觀賞型向垂釣、休閑、觀賞、餐飲等綜合功能方向發展;
●二是從單純的休閑漁業生產向觀光旅游業、服務業和科普教育基地融為一體的都市型漁業發展;
●三是從單項開發休閑漁業向與漁業示范園區、旅游景區、休閑渡假區方向發展。湖北省黃岡市試行推廣了“漁家樂”星級評定的管理辦法和評定標準,進一步規范推動休閑漁業發展升級。
三、發展經驗初顯,發展亮點紛呈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許多地區充分依托當地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當地文化、地理特色,打破漁業生產單一性,形成集水產養殖、垂釣、餐飲、旅游度假于一體的新型經營形式,并通過拉長產業鏈條,促進漁業向二產、三產的延伸,使之成為漁業增效、漁(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北京市懷柔區把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冷水魚養殖相結合,通過硬件、軟件建設,打造了以“雁棲不夜谷”和“夜渤海”為軸心,覆蓋全區11個鎮鄉的76個行政村的休閑漁業產業鏈條,年接待游客160萬人次,實現綜合產值1.8億元。
●北京市順義區充分利用當地居民養金魚、賞金魚的傳統,積極發展金魚產業,在新品種選育、規模化養殖和金魚文化挖掘上齊頭并進,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內蒙古充分利用呼倫湖、達里湖等水域資源,將休閑旅游和休閑漁業結合起來,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休閑漁業度假基地。
2.示范引導、規范發展
通過重點扶持一批區域優勢突出、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產業融合度和資源整合效益高的國家級、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樹立精品品牌,進行示范帶動,引導休閑漁業產業發展。
●2014年,山東省探索創建的“礁、魚、船、岸、服”五配套的休閑海釣示范基地,尤其是“生態礁+戀礁魚”模式,獲得了顯著成效。僅2014年一年,就認定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場)21家,投放生態型魚礁9.3萬空方,建成休閑海釣船150艘,全年參與總人次數達78萬人次,休閑海釣及帶動相關產業總收入達7.7億元。
●浙江省共建設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103家,省級休閑漁業精品基地62家,獲得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稱號共23家,共投資4000萬,通過帶動示范,引領浙江省休閑漁業快速發展。
3.強化協調、注重宣傳
各地區漁業主管部門主動加強與其它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成立專門的負責休閑漁業的協會組織,開展休閑漁業相關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提供產業信息、業務培訓、宣傳推廣等服務,加強行業自律,促進內部協調管理。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和旅游局聯合開展“水鄉漁村”創建活動,樹立品牌注冊商標,通過各種新聞媒介廣泛宣傳,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湖北省主動與衛生、旅游、工商、稅務、農業、水利、科技、金融等相關部門和機構合作,促進休閑漁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北京、浙江、福建、廣西、青島等省(區、市)漁業部門主動加強旅游部門的聯系與合作,舉辦節慶、賽事、展覽等豐富多彩的休閑漁業活動,宣傳和推廣休閑漁業,增強公眾參與熱情,提升休閑漁業的品牌度和社會影響力。
隨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重視,“十三五”期間,現代休閑漁業的發展會更上一層。
大連海島旅游的方向:看看國內休閑漁業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