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石怪、水清、峰秀的東北小黃山
清涼山在岫巖的湯溝鎮,離岫巖縣城60公里,距大連340公里,是國家A級風景區,省自然保護區。景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最高峰帽盔山海拔1141.5米。景區以石怪、水清、峰秀、松奇、崖險而聞名,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稱。
沒有千山的聞名遐邇,沒有藥山的物產淵博,清涼山,一直養在深閨。直到這個秋天,楓葉紅了的季節,被我們“路在腳下”的群驢發掘。
清涼山,如其名,門庭冷落,雖然新修了大門,依然荒涼,沒有游人。然而進入景區的剎那,所有的荒涼、疲憊、不適便通通被舒爽取代,從身到心,從眼到鼻,內心深處一種柔柔的情愫蔓延。清涼山,真好。
清涼山分為頭道溝、二道溝、帽盔山、石湖瀑布和岱王廟五大景區,大小上千座山峰,更有清涼山六絕——“氣候多清涼”、“松生巖石間”、“巨石多像形”、“無霜楓自紅”、“高山有濕地”、“丹谷飛瀑布”,要看遍這五景六絕,豈非一朝一暮所及。群里的頭驢“北緯38度”就曾經在這里住了一個星期。我們26人的大部隊,行程只有一天,于是“北緯38度”便帶領我們,選擇頭道溝登頂。頭道溝,又稱白云谷,是清涼山最重要的景區,景點眾多,不可不游:
“臥象石”——從大門進來,沿著崎嶇的山路向上走,不一會兒便見一塊巨石橫臥道間。經“北緯38度”解說,果然很像是一頭臥著的大象,象鼻子、象眼睛,有模有樣,很是神奇。
“一帆風順”——沿途在路左邊的一處崖壁,從遠處看,很像是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撥開攀爬的樹藤,清晰地看到“一帆風順”四個字。我們都以為是誰刻上去的,經解說才知道是由石壁上的花紋天然形成的。據說誰用手摸一摸這四個字,就可以萬事如意,諸事遂心。于是我特意去洗了洗手,摸了好幾次,代自己也代家人。
“葬馬石”——游完景區返回大門處,我們去看的最后一個景觀。流傳千古的“攔馬墻”,在新修的大門往南200米左右。許多自然巨石壘成的一道石墻,跨過一條小河,河邊有一塊巨石,就是遠近聞名的“葬馬石”。這個巨石是被劈開的,中間有一匹奔馳的駿馬栩栩如生。傳說是,唐朝將軍薛禮,其愛馬因內疚而撞向山中的一塊巨石,葬身于巨石之中,因此得名。
“白云觀”——建在半山腰的建筑。房子很簡樸,里面有一道士從玻璃窗里向外看我們。那一瞬,他的眼睛,讓我想起了希望工程的那個女孩子的大眼睛。
“觀音閣”——頭道溝最美的地方。就是一座宏偉的觀音像,建在高高的山頂上。從白云觀仰望,觀音身上披的紅披風隨風飄擺,遠遠望去就像觀音在空中飛舞。登上觀音閣,頭道溝全景盡收眼底。遠遠的,有兩個“無根石”矗立在山峰間,遙遙相對,被人們稱為“將軍石”,它們就像是兩位把守山門的將軍,永遠站在那里忠于職守。向南望,一片蒼茫蔥郁間,可以隱約看到灑脫的奇松、突兀的怪石和嶙峋的奇崖,在飛云流瀑間時隱時現;向西看,那里山勢陡峭,石骨玲瓏,異峰突起,石筍插天,奇松挺拔,疏影橫斜;向北望,依次可以看到一對靠頭并肩的“情侶石”、莊嚴虔誠的“石坐佛”、惟妙惟肖的“石鴿”、伸出脖子爬行的“石龜”。從這里看到的清涼山,兼具黃山之美、泰山之偉、華山之險、峨眉之秀。所以稱清涼山為“東北小黃山”,一點不過。
意猶未盡,帽盔山、石湖瀑布、岱王廟、高山濕地……只希望還有下一次。不過雖然留下了小小的遺憾,但更多留下的是美好的記憶。這一次,美女“太陽雨”是總設計師,在她美麗的故鄉岫巖,給了我們最無微不至的關照。三個攝影師“196”、“老馬”、“香格里拉”,一個攝像師“雨荷”,他們扛著大炮跑前忙后的身影一致被評為是最性感動人的風景。六臺車的司機,“太陽雨”、“春雨”、“海星”、“196”、“老馬”、“風鈴加1”,是他們一路的艱辛,才讓清涼山由深閨走向我們的懷抱。我想這一次的清涼山之行,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北緯38度”和“金剛石”的90度絕壁徒手攀巖,當“金剛石”灰頭土臉像從地縫里冒出來時,我知道這一次絕對不輕松。
最美的記憶永遠都不是預料中的,一貫喜歡穿越BT(變態)道的“春雨”,這把又領我們BT了一次,雖然艱險,辛苦異常,大家卻直呼過癮,因為在BT的過程中我們更深地走進了清涼山,更真地感受到了東北小黃山的魅力。
——清涼山,石怪、水清、峰秀的東北小黃山
相關信息